1950年哈工大学生孙家栋,决定吃了食堂红烧肉再回家,却改变一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6:31 3

摘要:孙家栋,小时候为了吃一口红烧肉,做了个决定,没人想到,这个决定,后来撬动了中国的航天史。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孙家栋,小时候为了吃一口红烧肉,做了个决定,没人想到,这个决定,后来撬动了中国的航天史。

哈尔滨,1950年,二月十五,正月十五,气温零下二十六度,风刀子一样刮进骨头缝。

孙家栋拎着一个旧帆布包,穿着棉鞋,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他准备回家,辽宁的老家还等着他吃元宵。

他已经买好了火车票。

天还没黑,校园里飘来一股香味,油亮亮,热乎乎,是红烧肉。

那个年代,能吃到一口肉,比过年还奢侈,孙家栋停了脚步,犹豫了。

食堂门口,站着个伙夫,戴着油污的围裙,冲他喊了一嗓子:“小孙,今天有红烧肉,快来啊!”

孙家栋咽了咽口水,心里飞快权衡:赶火车,还是吃肉?

火车,还有下一趟,肉今天不吃就没了,他提着包,掉头进了食堂。

碗里,冒着热气,红烧肉切得厚,酱油色,亮得发黑,肥瘦分明,一咬一口油,孙家栋扒了三大碗饭,吃得汗珠滚下来。

他擦了擦嘴,扛起包,奔向车站,可到站台一看,车已经走了。

雪夜里,站台空空荡荡,只有远处铁轨上的汽笛声,一声声,拉得老长,孙家栋愣住了。

这一晚,他没能回家,转身回到学校,路过食堂,听见广播喇叭里传来劈啪作响的声音。

“空军紧急招募青年学生,保家卫国,立即报名,明早七点统一体检!”

孙家栋站在雪地里,听得心跳直蹦,他抓着包带,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去!”

他冲进楼道,推开寝室门,几个同学正围着煤油灯打扑克,他冲着屋里喊了一声:“我要去当兵了!”

有人笑:“疯了吧?才吃了点肉,就想打仗了?”

孙家栋背着包,头也没回:“当晚的火车,正好!”

北京,天灰蒙蒙,风夹着黄沙,孙家栋挤在人群中,排着长队,医生拿着听诊器,麻利地检查,身高,体重,胸围,血压。标准一条条念出来。

他合格,直接拉进了空军第四航校。

第一堂课,不是飞行,不是机械,是俄语,苏联教官,不讲汉语。

每人发一本《俄汉军事会话》,厚得像砖头,字小得几乎看不清,孙家栋早年学过俄语,半生不熟,现在只好死磕。

训练基地在河北某地,荒凉得像废墟,砖房子一排排,风吹得门板啪啪响。

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熄灯,吃饭时,钢碗里半碗高粱米粥,两片咸菜。

操场上,苏联教官穿着呢子大衣,手里拎着皮鞭,走到哪个学生面前,啪一下抽地上,声音脆响。

孙家栋站得笔直,眼神发亮。

晚上熄灯后,他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教材,嘴里咕哝着俄语词汇,同寝室的小刘不耐烦了:“大晚上的,念经呢?”

孙家栋小声笑:“念了这经,才能开飞机。”

一次上课,苏联教官用俄语劈里啪啦讲飞行原理,突然点名,孙家栋猛地起立,大声回答:“在!”

教官用手指着黑板,叽里咕噜问了串专业术语,他脑子飞快运转,一口气答完,教官点了点头。

课后,教官拉着他的手说:“Хорошо!(好!)”

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孙家栋,成了!”

从那天起,他成了第四航校最年轻的翻译兼助教。

春天,学校来了通知。

苏联空军工程学院,茹科夫斯基,全球最顶尖的航空学校,要从全国选拔十人赴苏学习,空军第四航校,只有一个名额。

孙家栋不知道。他像往常一样吃高粱米,画机械草图,直到指导员拍了拍他的肩膀:“收拾东西,去北京体检。”

“去哪里?”

“去苏联。”

1951年秋,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莫斯科郊外,风比哈尔滨还狠。

孙家栋拎着个小皮箱,排在一堆高鼻深目的外国学生里,四周,苏联士兵端着枪站岗,铁丝网外,冷风卷着枯叶打脸。

第一节课,全部用俄语讲解,《飞行器设计原理》,第一页就密密麻麻的公式,有中国学生偷偷嘀咕:“听得懂才怪。”

孙家栋翻开笔记本,一页一页抄。

俄语不好?记!图纸看不懂?画!夜里三点?熬!

他用的是机械铅笔,摁到最后,铅芯断了,他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继续。”

被挂上照片塔

茹科夫斯基的规矩,谁拿满分,照片挂到“照片塔”最高层,照片塔有七层楼高,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上去,多年没人拿过。

1953年春,孙家栋第一次考试,机械结构设计,满分;1954年,飞行器材料学,满分;1955年,气动力学,满分。

一门接一门,他把课程表砍得干干净净,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张照片。

老头一边用俄语笑着,一边拍拍他的肩:“孙,去塔上挂!”

那天,学院全体师生集合,吊车吊着他的照片,一寸一寸往照片塔顶端升。

下面,一片寂静,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仰着头,表情复杂,小刘在下面小声嘟囔:“咱中国人,牛了。”

斯大林金质奖章,不是随便给的,全苏联,每年只有几十个,孙家栋连续五年,每年一枚。

拿奖章那天,他穿着发白的旧呢子大衣,站在大礼堂,灯光打下来,奖章挂在胸口,烫得烫手,


苏联导师问他:“以后想干什么?”

孙家栋一笑:“造中国的飞机,中国的卫星,中国的星星。”

导师愣住了,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1958年,他回国。还没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一个地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钱学森亲自点名:“孙家栋,到我这里来!”

会议室里,桌上摊着一堆资料,都是外文的导弹设计图。

钱学森指着图纸:“能看懂吗?”

孙家栋盯着看了五分钟,点头:“能。”

钱学森没再多问,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四个字:“东风一号”

第五研究院,什么都缺,人手,设备,资料,经验,全没有,真空中造火箭。

孙家栋带着一组人,从画线条开始,导弹头锥角度怎么算?没人知道。

推进剂配比?没人懂,金属耐高温测试?工具破破烂烂,测一次炸一次。

他白天在工地扛钢板,晚上在灯下画图纸。

衣服常年沾着油污,鞋底磨穿了三双。

一次爆破试验失败,孙家栋站在炸得稀巴烂的工地上,眼圈发黑,脱口而出:“再来!”

助手小王急了:“再来?零件都炸没了!”

孙家栋咬着牙:“捡回来,重新组。”

1967年,东风一号已经上天,钱学森突然找他谈话。

两人并排走在院子里,夜里冷,地面结着一层白霜。

钱学森问:“愿不愿意,带一颗卫星?”

孙家栋没犹豫,回了一句:“只要国家要,我命也给。”

没有现成经验,没有成熟图纸。全靠自己摸索。

起步阶段,他在实验楼里搭床。一天干十六个小时,困了就在桌子底下眯一会。

1970年4月20日,发射倒计时三天,东方红一号的测试现场,温度忽高忽低,电子设备不稳定。

有人提出延期,孙家栋拍桌子:“延期?延期到哪天?!”没人敢吭声。

他带着一帮人,把整个发射程序从头到尾排查三遍,凌晨三点,他眼眶红了,拿着工具箱在卫星旁边蹲着修线缆。

技术员劝他休息,他骂了一句:“命都豁出去,还怕断根线?”

酒泉发射场,点火倒计时,孙家栋站在指挥室,手心全是汗。

“三、二、一,点火!”火箭腾空,拉出一道火焰柱,直冲天际。

几分钟后,信号确认:“卫星入轨!”

指挥大厅一片死寂,然后全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有人大哭,有人大笑,有人瘫坐在地上,孙家栋只是摘下帽子,仰头看着天,嘴角咧开了。

1994年,北斗导航系统立项。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启动。

每一次,中国航天背后,都有一个瘦高,穿旧布鞋的老人。

他的话简单:“祖国要什么,我就学什么,做什么。”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