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人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学森,是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原子弹、氢弹、卫星英雄。
提到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人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学森,是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原子弹、氢弹、卫星英雄。
然而,鲜有人知,在另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国家命脉的战场上,徐光宪——这位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的科学家,默默扛起了战略资源自主化的重任,悄然改变了世界资源格局。
徐光宪
如果说邓稼先用原子弹守护了中国的安全底线,那么徐光宪则用稀土技术,铸造了中国经济与科技崛起的隐形护盾。
1920年,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
青年时期的他,曾远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前途无量。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徐光宪毅然决定放弃优渥生活,归国效力,誓言要用科学改变国家贫弱面貌。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科技重心集中在“两弹一星”、钢铁工业,稀土这种当时被称为“鸡肋元素”的研究方向,几乎无人问津。
但徐光宪却敏锐地意识到,稀土虽然微小,却蕴藏着撬动未来工业与国防的巨大力量。
于是他顶住质疑,带领团队开始攻关稀土分离与提纯技术,从此踏上了一条长达数十年的科技长征路。
徐光宪
所谓稀土,指的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包括镧、铈、钕、铽、镝、铒等。
它们其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算低,但分布极为分散,提取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被称为“稀土”。
稀土的真正价值在于,具备特殊的磁性、光学、电性,是制造高性能电子设备、军工装备、绿色能源的关键材料。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稀土储量,但由于技术落后,长期依赖手工作坊式提取,纯度低、效率差。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市场上的高纯度稀土产品几乎全部来自美、苏、法等发达国家,中国被排除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之外。
而当今全球科技发展,国防尖端科技、电子工业、新能源探索,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稀土材料。
F-35战机
就军事领域来说,导弹制导系统、雷达、航母、电磁炮、F-35战机,样样离不开稀土。这就是为什么,虽然稀土年需求量不过20万吨,却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工业味精”的原因。
既然稀土这么重要,若我们长期受制于人,必然无法摆脱“用不起、买不到、卡脖子”的困境。
所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徐光宪迎来了他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使命。
稀土提纯的最大难点在于,17种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分离过程如同在一群双胞胎中找出细微差别。西方国家采用的是成本高昂、技术封锁的萃取法,中国科研几乎无从下手。
徐光宪
徐光宪独辟蹊径,提出了著名的“分组分离理论”:先将性质相近的稀土元素分组,再针对不同小组制定分离策略,大大提高效率与纯度。
这一理论的突破,成为全球稀土工业的教科书式标准。
徐光宪不仅是理论大师,更能亲自下车间、进矿区,推动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60年代末,中国建成第一批现代化稀土提纯生产线。到70年代,中国已能自主生产高纯度稀土氧化物,打破西方垄断。
80年代,在徐光宪的引领下,中国稀土产业完成了从“资源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蜕变。从此,中国稀土产品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凭借高质量、低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份额。美国、法国等国相继关闭本土高成本矿山,转向依赖中国进口。
90年代后,我国战略思维升级。徐光宪多次向国家建言,警惕稀土被过度开采、贱卖。
小平同志亲自强调:“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逐步实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升附加值。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稀土产量已占全球80%以上,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而徐光宪提出的“串级萃取法”也被公认为最先进的工业化分离技术。
徐光宪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东方稀土巨人“,与邓稼先在核物理领域的地位相提并论。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铸造了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的霸主地位。
2010年9月,日本无理扣押在钓鱼岛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船长,态度蛮横,激怒中国。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没有简单地进行军事对抗,而是祭出了更为高明、杀伤力更强的武器——稀土出口管制。
日本彼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超过90%依赖中国供应。中国突然宣布暂停对日稀土出口,直接导致日本高科技、汽车、军工企业陷入原料短缺危机。一时间,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东芝等企业叫苦连天,生产线接连减产,日经指数暴跌。
西方媒体哗然,惊呼中国首次用资源武器化,打响科技冷战第一枪!
短短一个月内,日本不得不释放船长,钓鱼岛事件暂告一段落。
这次制裁,标志着中国首次在国际博弈中成功运用经济武器,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此番行动,让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这个低调的东方大国,手中握有足以改变全球产业链与地缘格局的战略资源。
如今,稀土早已不只是矿产,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科技竞争的基石,是大国博弈的无形武器。未来,随着新能源革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的发展,稀土的重要性只会愈发凸显。
而我们,如何在坚守“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合理运用这张王牌,既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又推动全球合作共赢,将成为检验中国大国智慧与担当的重要课题。
没有原子弹,中国无法在冷战中自立;没有稀土,中国无法在全球化竞争中掌控命脉。这正是硬科技背后的国家命运逻辑。
如今,中美稀土之争仍在继续。面对美国、欧盟联合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中国依旧占据绝对优势。随着电动车、风电、氢能产业的兴起,全球的稀土需求持续暴涨。中国企业在稀土永磁、稀土电池等领域,继续领跑全球,延续稀土红利。
徐光宪留下的技术体系与产业基础,已成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根本底气。
来源:正史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