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通知》,四川从本学期全面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设置,义务教育阶段须“每天保证1节”,对高中阶段学校,要求为“每周3节”。
这个学期,各个学校都在晒如何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但你有没有发现,高中的相关情况少得可怜?
毕竟高中生的学业那么紧张,体育表现也不计入高考成绩,那高中“严格落实体育活动时长”是否会打些折扣呢?
近日,一线高中体育老师对此释疑:体育可太重要了!不仅强身、不仅解压,还关乎学校的“渗透”计划……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通知》,四川从本学期全面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设置,义务教育阶段须“每天保证1节”,对高中阶段学校,要求为“每周3节”。
近日,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为“金牛实外”)有着15年高中体育教龄的王永健老师接受采访透露,体育在高中,之前确实是“豆芽”学科,“不像初中,中考有体育成绩,非常关键,往往是家长认为必得的分数”。但随着近年对“五育并举”尤其以“体”育人的倡导,高中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确实已越来越重视。
在专做高中教育的金牛实外,高中生们每周要上两节体育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是体育类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也可以是合唱、非遗手作等课程,加上大小课间活动、晚自习前自由体锻、各类体育比赛、跑操等,该校能保证高中生每天有足量运动时间。
“体育老师深受学生欢迎。无论是组织趣味体能挑战,还是策划分组对抗赛,这些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都能精准契合他们的兴趣点。”王永健说,高中生待在室内的时间居多,每天要在教室坐那么久,回家放松的话,“可能多为宅家刷手机、玩电脑”,那么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动”起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缓解学习压力,就非常关键。
金牛实外的做法是以各种“花”招进一步增加趣味性,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参与感。比如这个月,恰好是该校的“体育健康活动月”,有校园篮球赛、乒乓球赛、团体赛轮番上演。
对本届篮球赛,学校进行了整体扩容,从单纯的全场对抗“5V5”,改为了“逐梦劲旅——班级3V3对抗赛”“百步穿杨——投篮挑战赛”“限界突破——技巧挑战赛”,从而让有篮球特长的孩子“无死角”凸显出来。赛前,校园电视台为烘托气氛和预热,做了7期以“争锋”为关键词的倒计时小视频,出镜人以高中生为主;等比赛结束,会给同学们颁发奖牌和仿NBA球星风格的专属形象海报,“同学看到海报上竟然是自己,那感觉肯定挺棒。”
乒乓球赛为今年新增,来自学生的提议,“一旦有同学提出来,就说明同学有特长,那有特长为什么不展示出来呢?”所以得赶紧安排!
同时增设团体赛,希望通过团体协作增加高一的班级凝聚力,而为高二学生提供适当减压机会。团体赛一大亮点是班主任挑战赛,“因为同学们就喜欢看老师‘表演’。”
在常规体育教学、活动推进中,竞技体育的规则意识被王永健一再强调。
每学期第一节体育课,王永健坚持在室内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大家想在这学期体育课上学到什么?你们认为还需要增加哪些内容?”通过协商,他将管理权交给学生,体育委员成为规则的执行者,“人不会否定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课堂管理就很轻松。”
比赛过程更是要强调规则——如果有同学犯规,马上吹停。王永健意识到,“当你不断强化规则的时候,你会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王永健还有个身份是金牛实外德育劳动服务中心主任,体育的规则意识也被他延伸到了德育的方方面面,他对此称之为“渗透计划”。
学生一开学就要发一本学校编写的《校园生活》,明确包括作息时间、仪容仪表、手机管理等在内的校规校纪。
如果说这是“制度育人”的体现,那么前文提及的校园体育健康活动月的诸多巧思,则被纳入了“活动育人”的范畴。
而在每周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课之外,金牛实外从本学期还特别“植入”了“教育小课”,时间固定为每周一到周四的14:20-14:40。
在这硬生生挤出来的20分钟,有的班级会截取近期热门教育视频进行播放,之后由同学上台讲解视频内容、教育意义在哪儿;有的班级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就组织活动激励一下;又或者时值阶段性成绩“放榜”,就在“小课”上开展班级颁奖……
王永健坦承,会有学生因在校犯错而需要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到他办公室的情况,他都是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坐下来,让学生先从个人角度阐述事情原委。
(↑发现“问题”学生通常亲子关系紧张,金牛实外特别开办家长学校,带动家长学习成长)
“十六七岁的孩子,对于事物的分辨,内心是有答案的。只不过他在有情绪的时候,没有选择正确的那个。所以,我们要慢慢跟孩子聊——当他真正从内心认识到问题,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王永健说。
这届家长上学那会儿,大概见到德育办公室、德育主任都是绕道走吧?然而在金牛实外,德育劳动服务中心却是吸引高中生主动“交心”的地方。
王永健说,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堪称“亦师亦友”。
2022年底,他在巡课时发现一名男生在走廊哭泣,询问得知是因挨了父亲训斥,便慢慢引导男生理解严厉话语背后隐藏的关切。之后的一个上午,这名男生跑到王永健的办公室,“王老师,我想加入学生会,明天就要面试了,您能帮帮我吗?”在王永健引导式问题下,男生理解了自己需要调整的内容,凭借反思成长的务实表达成功当选。
“我非常认同教育要先建立关系。有了关系,才能传达你的信息。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信息一定传递不过去,也‘渗透’不进去。”
王永健评价,金牛实外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记得去年下半年,他吃完午饭在教室附近碰到一个女同学,已过午觉时间,她却说:“还有十分钟,我还能刷两道题!”……对于诸如此类的例子,他认为,当高中生被接纳、被倾听、被调动起来,“所爆发的学习欲望,你真的无法想象。”
当然,在王永健看来,分数只是体现学生“学习力”的一个方面。“很多单位以成绩或学历来评判,更多是为了快速筛选。”但人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多方面来体现的,包括沟通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在高中提前向他们进行“渗透”,进而帮他们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高中生抓好体育和德育,既反哺学业,也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做更多准备。
来源:四川教育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