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设施农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7:42 2

摘要:四月,春风拂过湟水河畔。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内,大樱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或忙着采摘,或分拣装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通讯员 张思成

四月,春风拂过湟水河畔。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内,大樱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或忙着采摘,或分拣装箱。

作为兰西城市群“菜篮子”“果盘子”保供核心区,兰州市红古区以设施农业为引擎,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红古区已建成设施农业9085亩。

科技赋能 构建万亩设施农业矩阵

走进红古区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基质装盘、精准播种等工序一气呵成。

“通过政策扶持,改进了育苗生产设备,加装了自动浇水喷淋装置,年育苗能力从几百万株提高到了1000万株以上。”公司育苗中心负责人达岳山介绍。

构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定植”体系,破解本地蔬菜育苗“卡脖子”难题,是红古区近年来农业工作的重点。

红古区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大棚。

近年来,红古区锚定“设施农业增效”目标,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先建后补”“先改后补”等政策组合拳,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农业9085亩。

目前,红古区已建成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个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到2600万株以上。打造以花庄镇为中心,向平安镇、红古镇辐射的近50里的设施农业示范带,以及近百里的绿色蔬菜长廊,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长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四季生产格局,年蔬菜产量达29万吨。

全链贯通 端稳“菜篮子”“果盘子”

红古区构建“基地+科技+品牌”发展模式,培育金砂台循环农业示范园、北山台“寿光模式”日光温室群等12个标准化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14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识产品2个,鑫源大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跻身“甘味”区域品牌。

在兰州科能生态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内,标准化出菇棚内,成簇的羊肚菌破土而出,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分级入筐,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这是第一年种植羊肚菌,每个棚的产量在1000斤以上,总体收入很不错。”企业负责人柴旭鑫介绍。

兰州科能生态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里,羊肚菌破土而出。

数据见证产业能级跃升:红古区年产蔬菜29万吨,外销蔬菜超25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86.2%。红笋、松花菜、番瓜、娃娃菜等优势品种通过冷链直达沿海各地。

不止于“菜篮子”,红古以设施农业为支点,打造“四季有果”采摘链。

在金砂台循环农业产业园,大樱桃自3月下旬开始陆续上市,7月初上市夏黑葡萄,9月上市阳光玫瑰葡萄,12月上市草莓。

平安镇复兴村的草莓温室里,村民杨先文一边忙着摘草莓一边说:“两个温室1.2亩地,今年卖草莓收入8万元,第二茬果正在盛果期,预计还能收入1.5到2万元。”

红古正以设施农业为支点,打造“四季有果”采摘链。图为大棚内的蓝莓、樱桃。(图片均由红古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三产融合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站在北山台俯瞰,红古川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银光闪烁”。

“再过半个月,露地蔬菜长起来,塑料大棚的棚膜揭开,紫红色的笋子、油绿色的娃娃菜、青绿色的松花菜、翠绿的生菜等蔬菜应有尽有。”红古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凯说。

不仅如此,红古区规划多条“农事采摘+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线路,推动农旅融合。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蔬菜”到“多元供给”,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书写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时代答卷。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