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因缺乏科学认知,将身体出现的小异常误认为是普通小毛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了解艾滋病的早期信号,对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是一种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传染病。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报告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超过100万例。
艾滋病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因缺乏科学认知,将身体出现的小异常误认为是普通小毛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了解艾滋病的早期信号,对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把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可能预示艾滋病感染的5个身体异常讲清楚,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提高警觉,守护自己的健康。
第一,持续性低热。
低热,指体温在37.3℃—38℃之间徘徊,许多人以为是“上火”或者“感冒前兆”,喝点凉茶或者熬一熬就好。
但如果这种低热持续超过两周,尤其伴随身体乏力、盗汗现象,就要高度警惕。HIV感染初期,病毒在体内迅速复制,免疫系统激烈反应,导致机体出现持续性发热。
临床研究发现,超过60%的HIV初期感染者都会出现这种现象。重要的是,这种发热往往用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
第二,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是艾滋病感染的重要提示之一。许多人误以为是“上火”引起的淋巴结反应,忽略了它可能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HIV病毒主要攻击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活跃,淋巴结作为免疫反应的中心,自然出现肿大。
如果淋巴结肿大持续不消,甚至逐渐增多,务必尽早就医排查。
第三,反复出现皮肤问题。
皮肤是健康的“晴雨表”,HIV感染者常见皮肤异常包括皮疹、湿疹、真菌感染、带状疱疹等。特别是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的皮疹或久治不愈的带状疱疹,常提示免疫力已经受到明显破坏。
很多患者以为是“过敏”或“天气变化”,一味涂抹外用药膏,结果延误了病情。医学数据显示,HIV感染后一年内,约有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
第四,异常消瘦。
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10%,尤其是没有刻意减肥、运动增加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HIV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异常,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脂肪和肌肉大量流失,形成所谓的“消耗综合征”。在临床上,异常消瘦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进入较为严重阶段。
千万不要以为“瘦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瘦代表着疾病在悄然侵蚀你的生命。
第五,反复感染和持续疲劳。
普通感冒、肺炎、口腔溃疡、腹泻频繁发作,很可能是免疫系统崩溃的前兆。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使身体对细菌、病毒、真菌的抵抗力大幅下降。
同时,机体长期处于病毒和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下,导致极度疲劳感,即使休息充足也无法缓解。这种持续性疲惫与一般劳累完全不同,是一种深层次的能量枯竭,值得高度重视。
艾滋病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在我国,性传播仍然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比超过90%。
尤其是近年来,年轻人群感染比例不断上升,隐秘性传播、社交软件约会等新兴危险行为增加了防控难度。
很多感染者因为羞于就医或者缺乏基本知识,导致病情失控,错失治疗黄金期。
现代医学对于艾滋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抗病毒药物(ART)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程,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但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抗病毒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药,否则容易引发耐药,治疗困难。
中医在艾滋病辅助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已成为提高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预防艾滋病,重在防患于未然。日常生活中,务必做到:
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
在医疗、纹身、美容等场所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消毒到位。
定期进行HIV检测,一旦暴露高危行为后,应及时服用阻断药物(PEP),并在医生指导下完成疗程。
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
每一位读者都应该明白,艾滋病并不是遥远的传说,它就在我们身边。早期识别,科学预防,规范治疗,是打赢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关键。
请不要再将那些持续的小毛病轻易忽略,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失去,再多金钱也无力挽回。
最后,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想对每一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说一声:关心自己的身体,关爱自己的健康,不要害怕面对问题,勇敢地去做健康筛查。
无论结果如何,及时知晓,及时应对,总比蒙在鼓里、坐以待毙要好得多。
希望大家都能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健康问题,活出精彩,活出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EB/OL]. (2024-12-31).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aids/
[2]王艳,刘春梅,杨丽. 艾滋病早期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1-5.
[3]李晓光,李建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HIV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3):345-3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