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5日至2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70余所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会议主题“数智时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知识体系创新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
红网时刻新闻4月28日讯(通讯员 王艺乔)4月25日至2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70余所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会议主题“数智时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知识体系创新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
开幕式上,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珍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湖南大学始终与中国比较文学同频共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共同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对会议承办方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应当发挥比较文学跨越学科、打破边界的优势特性,来应对AI时代的不确定性,以新的思考和知识生长点同更多比较文学同行产生共鸣与呼应,从而共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长远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刘洪涛教授在致辞中主张学会在新时代应发扬自身优良传统,始终把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作为自己的立会之本,发展之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贡献比较文学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主旨演讲环节分两天进行,先后有16位专家围绕本届会议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第一天的主旨演讲环节,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主张以人类文明互鉴史实纠正西方优越论的谬误。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关注到文学、文学教养对于理解AI时代有着特殊意义,进而引导人们思考AI时代的可能与机运。围绕“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对语对、向度、累积三大关键词进行了系统论述,重新审视文学译介面临的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通过把握比较文学学科史发展脉络,关注到21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关键地位,并对其作出前瞻性思考。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针对中国比较文学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为何”之道与“何为”之路法给出了诠释。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全面梳理中西伦理批评理论资源,探究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指出泰戈尔的中国认知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为当今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教益。湖南大学刘舸教授就AI 时代教育如何创新等问题指出人工智能不是文学的敌人,它其实创新时代的新火种,需要顺应时代,把它用起来。
第二天的主旨演讲环节,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指出乐黛云先生的批判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思想史意义。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主张强化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以推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教授论述了中国比较文学教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与前瞻性。湘潭大学宋德发教授对比较文学发展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呼吁其早日走出“困窘”。新疆大学邹赞教授提出建构中国比较文学学派话语的必要性及基本路径。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提出翻译教学研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上海师范大学纪建勋教授系统梳理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王楠教授详细介绍了AI赋能外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经验。
分论坛讨论环节聚焦“数智时代的比较文学课程体系创新与人才培养”“数智时代的比较文学教材与教学” “数智时代的世界文学经典阅读”等议题,分为8个分会场展开专题研讨。教学观摩与研讨环节,湘潭大学宋德发、天津师范大学吕超、张家界学院朱岚武三位老师进行了教学展示。与会学者们博采众长、各抒己见,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思想穿透力的学术观点,展示出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在交流与互动中碰撞出学术火花。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