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8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最新提醒,明确列出朋友圈8类高风险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权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4月28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最新提醒,明确列出朋友圈8类高风险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权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来自官方视频截图
1. 个人隐私类:身份证、护照、银行卡、火车票、登机牌等敏感信息;
2. 定位信息:实时位置、家庭住址、车牌号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3. 老人和孩子照片:可能被用于诈骗、拐卖等犯罪活动;
4. 侮辱诽谤言论:辱骂他人、曝光隐私,构成名誉侵权;
5. 未经证实的谣言:转发虚假信息,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6. 违法交易内容:如私卖黄金、烟花爆竹等,涉嫌非法经营;
7. 淫秽、暴力内容:传播违法信息,轻则封号,重则拘留;
8. 工作机密:泄露公司文件、内部数据,可能构成商业泄密罪。
图片来自官方视频截图
- 2025年,福州林某因在朋友圈辱骂前同事,被法院判赔1万元并公开道歉。
- 2023年,深圳某公司员工晒出内部会议记录,导致公司商业机密泄露,最终被起诉巨额索赔。
近年来,因朋友圈不当言论引发的法律纠纷激增,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 名誉侵权案高发
- 案例1:重庆皮某因在朋友圈辱骂柳某“小三”,被判赔偿1000元并公开道歉。
- 案例2:山东张先生离婚后在朋友圈辱骂前妻,法院认定其侵犯名誉权,需删除言论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律分析: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朋友圈属于“公共场所”,言论一旦传播,即使设为“仅自己可见”,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2. 隐私泄露成诈骗“帮凶”
网警提醒:原图照片可能包含GPS定位,不法分子可据此推断家庭住址。
3. 违法交易“灰色地带”
未经许可在朋友圈销售管制物品,涉嫌非法经营罪,最高可判5年。
1. 名誉侵权:骂人一时爽,赔钱又道歉
- 法律依据:《民法典》明确禁止侮辱、诽谤他人,朋友圈言论若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即构成侵权。
- 实务建议:情绪宣泄可以,但避免指名道姓、曝光隐私,否则可能面临高额赔偿。
2. 隐私泄露:你的“晒图”可能是犯罪分子的“线索”
- 防范措施:关闭“原图”分享、避免晒证件、定位,设置“仅好友可见”降低风险。
3. 违法信息:转发谣言也可能被追责
- 法律后果:散布虚假信息,轻则封号,重则拘留10日。
- 特别提醒:遇到“爆炸性新闻”,先核实再转发,避免成为谣言传播链一环。
朋友圈是“社交圈”,不是“法外圈”。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言论的第一责任人。法律不会因为“我只是发个朋友圈”而网开一面。晒生活可以,踩红线不行——记住这条原则,才能避免“随手一发,引火烧身”。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