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回族阿訇在开斋节用方言朗诵《各族儿女心向党》,当汉族老板娘在农家乐端出臊子面,朝天区大滩镇这座川陕结合部的小镇正用充满烟火气的实践诠释民族融合新内涵。
当回族阿訇在开斋节用方言朗诵《各族儿女心向党》,当汉族老板娘在农家乐端出臊子面,朝天区大滩镇这座川陕结合部的小镇正用充满烟火气的实践诠释民族融合新内涵。
作为回汉杂居的典型镇,大滩镇曾面临民族文化隔阂、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近年来,该镇将民族团结嵌入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文化浸润、产业共生、治理创新三驾马车,探索出可复制的民族融合发展经验,让回、汉民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文化纽带在节庆活动中自然生长。在大滩镇,每周礼拜日增设的“法治微课堂”,由阿訇用民族语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去年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端午节的“百家宴”上,回汉群众共同研发的栀子花蜜粽、牛肉香菇粽等6种创新口味,成为舌尖上的融合见证;创新推出的民族团结主题运动会,混合编组的拔河比赛、押加竞技等项目,每年吸引2000余人参与。
产业协作催生致富共同体。该镇新生村构建的“养殖+加工+餐饮”全产业链,带动86户少数民族家庭户均增收3.2万元;150亩栀子花产业园实现“春赏花、夏制茶、秋制药”的复合收益,配套开发的民族风情民宿入住率达75%;村里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每天向朝天区、广元市65家清真餐馆直供牛羊肉,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基层治理浸润石榴籽情怀。“石榴籽”调解室首创“三语调解”模式,去年成功化解3起跨民族纠纷;九井拱北走坟期间设立的临时服务站,为3000余名外来群众提供方言引导、应急医疗等8项服务;智慧农田监测系统让各族种植户共享科技红利,新建的4座蓄水池彻底解决6个村民小组的灌溉难题。
“融合发展不是物理叠加,而是要让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产生化学反应。”如今,回族青年穆天明的电商直播间里,栀子花茶与汉族非遗剪纸组合成爆款礼盒;汉族养殖大户王久建的家庭农场里,聘请的5名回族技术员正指导良种繁育新技术。在朝天区大滩镇这片热土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