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邀请济南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贯彻黄河战略,加快济南起步区全面成形起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邀请济南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贯彻黄河战略,加快济南起步区全面成形起势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关注到,国务院批复新的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济南起步区被纳入主城区。请问,起步区在加快建设新城的同时,如何更好改善和保障民生,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韩瑜: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济南起步区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新城建设与民生保障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努力让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攻坚克难办好回迁安置民生大事。开展“两年三节点”攻坚行动,克服资金等因素制约,全力保障安置区建设,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任务。当前,辖区大桥街道、孙耿街道、太平街道安置区交付正有序实施,济南起步区进入回迁安置高峰期,大批群众入住绿建二星标准安置房,开启幸福生活新篇章。推行“理想社区”治理新模式,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管理原则,制定22项核心指标及105项验收细则,落地应用理想邻里、理想教育、理想健康、理想创业、理想服务、理想治理“六大场景”,通过物业服务一体化、资产运营企业化、社区服务数字化,助力村居变社区、村民变市民。
二是整合资源办好“一老一小”民生要事。稳步推进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委托新加坡专业团队运营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近期将竣工交付,计划年内启用。全面开展74家农村幸福院助餐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教育设施建设。累计开工25处中小学、幼儿园,其中已投用6所,今年秋季再启用5所,累计新增学位近1万个,充分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持续导入名校资源。继起航实验小学、起航实验幼儿园启用后,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实现首批招生。国际学校项目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开工建设,都市阳台九年一贯制学校签约历城二中教育集团。“一老一小”是万千普通家庭的民生关切,济南起步区将持续发力,为年轻人干事创业增添奋斗的底气。
三是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民生实事。2025年,济南起步区聚焦辖区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综合各领域为民服务事项,研究确定12件年度民生实事。其中,涉及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群众关切的身边事有5项,包括新增2所中心村卫生室、改造56所一般卫生室,启用大桥安置区兰溪文体中心,面向社会免费开放7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具体举措。涉及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方面的民生事项4项,特别是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方面,今年将通过加快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融合,实现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申请材料平均压缩30%以上,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擦亮“新区特办”品牌。
与此同时,聚焦未来新城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同步谋划推动博物馆新馆、黄河体育中心、鹊华公园等一批高水平公共文化体育休闲设施落地建设和运营,让济南起步区成为省会济南乃至周边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新选择。
海报新闻记者:
济南起步区大桥组团,是济南规划建设的城市副中心,请问,现在建设项目进展如何?另外,在跨河交通方面,今年还将有哪些桥隧建成通车?
史海成:起步区大桥组团定位为济南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率先启动建设12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示范区,按照“一年立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创示范”的目标,打造新城样板。
当前,济南起步区坚持“运营前置”思维,试行总师负责制,整合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环节,推动片区开发建设加速突破。示范区确定实施的100个项目中,6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鹊山生态文化区加速成形,鹊华公园内鹊华中新园、泉韵水坊、泉城名士坊、齐风鲁韵坊以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全面开工,7月份将达到开园条件,9月份将进入试运营阶段。届时,鹊华中新园将突出南洋风情与新加坡元素,让市民在家门口领略东南亚文化魅力;泉韵Live聚焦文创+美食两大主题,打造开放式现场音乐表演场所,为市民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和体验;泉城名士坊打造“如梦令”宋词主题演艺乐园,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宋代生活图景,更好领略济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总部经济区重点突破,地下空间立体城已全面开工,地上总部建筑同步推进,正陆续引入省市大型企业。都市阳台多点开花,国际学校项目进入装饰装修阶段,轨道TOD项目已开展土护降施工,高品质住宅、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完成供地即将进入开工阶段。科研办公区蓄势待发,“星泉汇”、国际生物创芯谷等项目已完成供地即将进入开工阶段,国际数码港、国际生态港等中新合作新典范项目加快推进,打造中新合作新载体。科创金融区加快落地,规划248米绿色金融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正在开展方案征集,打造传统金融与特色金融协同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全面推进示范区交通路网、生态水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布局,逐步实现从无到有、连片成网。
在跨河交通方面。起步区42公里黄河河道上共计规划21处跨河通道。目前,济南黄河济泺路穿黄隧道、凤凰大桥、齐鲁大桥、黄河大桥复线桥先后通车,形成“10桥1隧”跨河交通布局,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已缩短至约4公里。济滨高铁/G308公铁两用桥、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3处跨河通道建设加速推进,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已实现双线贯通,预计于今年7月建成。这四条通道建成后,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将压缩至约3公里,进一步促进黄河两岸城区联动发展。下一步,结合起步区建设发展需要,还将适时启动其余规划跨河桥隧的建设,加快优化“全市交通一张网”,为“全市发展一盘棋”提供有力交通支撑。
新黄河记者: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请问,济南起步区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开展了哪些创新性工作?有什么实招妙招?
徐春义:起步区成立以来,一直秉持“重才聚才、以才兴城”理念,着力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注重政策保障,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突出政策引才,实施“鹊华英才”计划并持续改进优化,出台30条含金量高、竞争力强的人才发展支持政策,构建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突出赛会引才,连续4年高规格承办济南市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才聚鹊华 智汇未来”人才活动,引进落地一批优质人才和项目。突出精准引才,2023年以来,持续开展高校系列招聘活动,两年招揽优秀青年学子127人。目前,管委会干部平均年龄37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7%,学历和年龄结构持续优化。
二是注重机制创新,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发挥新区机制优势,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实施干部“上挂下派”沉浸式历练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用好柔性引才机制,推出“揭榜挂帅”等创新政策,积极推行“候鸟式”专家服务模式,为企业与技术专家搭建交流合作桥梁。突出校地融合联动,依托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机构,成立南洋理工大学等校友起步区活动中心,策划组织“校友企业家峰会”等活动,实现“校友+人才+项目”的合作共赢。
三是注重平台支撑,打造人才培育“主阵地”。搭建人才集聚科研平台,先后落地4家“中科系”科研院所,以平台为依托承担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集聚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优化产学融合平台,成立运行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黄河机器人创新院,落地种业总部基地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集聚载体进一步丰富。建设党员干部培训平台,建成起步区工委党校,与省委党校合作共建,已举办各类班次30期,培训1200余人次,以多元平台筑牢英才汇聚新高地。
四是注重环境赋能,建设宜居宜业“未来城”。搭建“鹊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宣传、人才交流“一网共享”,政策申请兑现“一网通办”,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人才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开通服务“绿色通道”,让人才服务更加便捷。成立人才创业项目服务专班,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资金、项目等配套政策、要素保障一体联动,让创新创业更有保障。建成启用国际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数量增加至24700余套,逐步搭建起“货币+实物”双重保障、“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让人才安居更具品质。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此也诚邀天下英才,共聚黄河之畔,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山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