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6)| 全域统筹促发展 山水共治焕新颜——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8:23 2

摘要: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

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修复的“湖湘经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故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即日起,“湖南自然资源”推出【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专栏,专题推介系列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家试点项目。项目通过开展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高标准农田投融资建设、“三美联建”等创新模式,建设内容已全面完成,构建了“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兰溪农业基础条件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将生态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以稻米种植为基础、高效农业为核心、兰溪米市为品牌、体验观光为重点、研学教育及文化保护传承为亮点的多元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水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推进的模式和典型经验。

▲赫山区兰溪镇区位图

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借助山水工程指挥部协同推动整治试点实施,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多项工作全面综合统筹。依托山水工程监测监管系统在各管理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做到项目进展实时获取,现场图像实时传输,指挥调度实时开展。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引进湖南农业发展集团乡村产业公司与赫山城投集团,成立湖南湘益土地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融资和建设运营等相关工作,引导市场企业、金融、村集体资金投入到项目区域建设,解决项目建成后运营难、管护难的问题。

坚持群众参与机制。广泛吸纳村民意见,推选1名村“两委”干部、4名村民加入项目质量监督小组,让村民对工程质量拥有“一票否决权”。村民通过劳动就业参与项目建设,享受土地租金溢价收益、村集体合作社分红。推广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三美”联建模式,明确每个美丽庭院奖补1千元、每个美丽屋场奖补35万元、每个美丽乡村奖补200万元。

▲“万亩方”集中连片整治成果图

全区域整体规划。有效衔接《益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益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在区域内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上下联动,实现规划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效传导。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岸上水里、村庄内外及所有整治要素,确保子项目之间协同增效,切实提升项目布局的系统性。

全方位协同修复。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田,实现山青蓄水、水润良田、田养生态的良性循环。实施源头治理,通过客土喷播、生态袋、藤立方等技术修复矿区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开展生态友好型农田建设,通过土壤改良、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夯实净土肥田农业根基。统筹行洪安全、生态改善与水资源供给目标,推动水系连通、生态疏浚、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调蓄和湖泊水环境质量。

▲兰溪镇北岸新村全域整治后对比图

全要素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7类项目的全要素整治。制定农用地整治项目“小改大”“高改平”实施办法,建设生态堤顶、生态护坡、生态排水渠和生态田埂,实施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3000公顷。实施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对“空心房”“危旧房”“违建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立农房集中居住点,开展道路整修新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及厕所改造等。

聚焦绿色生态,打造“十里一画廊”。坚持以水铸魂,推进美丽河段“六个一”(即一片干净水域、一条休闲步道、一个公共厕所、一个观景平台、一个文化长廊、一个管护亭长)建设,修复湿地118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8公顷,连通水系5.8千米,打造兰溪河“十里画廊”生态景观,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兰溪河“十里画廊”

▲兰溪河观景平台

坚持移风易俗,实行“一墓一铁树”。项目实施后迁走或深埋兰溪河堤沿线坟墓3800多座,每个平坟地点栽种一棵铁树并且挂上特制的铭牌,供村民悼念逝者,化解了兰溪人“开门见坟、出门见墓”的困扰。

▲兰溪河畔移风易俗“一墓一铁树”实施前后

推进环境提质,建设“一地一美景”。完成兰溪河沿线862户改厕,实现污水管网有效覆盖。积极开展“六个一”美丽庭院、“1+6”美丽屋场、“六个一”美丽乡村的“三美”联建模式,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切实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兰溪全域整治北岸新村清洁田园一角修复前后

以文凝心。整合赫山区文化资源,建设双桡龙舟博物馆、洞庭画院、文创工厂、兰溪古街,保护传承弘扬当地历史文化,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文化人。建设兰溪山歌文化培训基地,培育乡村传统戏曲、方言、技艺,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创新表达,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以文塑旅。突出兰溪古镇最厚重的“古色”,规划设计全域文旅线路,唤醒古镇沉睡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胜地。

夯实产业基础。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建设兰溪粮食产业园,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擦亮“兰溪大米”高端品牌;打通河湖水系,对白水湖开展清淤工程,在其周边发展生态稻虾田,完善现代产业链。

▲兰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融合布局图

促进产业转型。充分挖掘千家洲湖藕、兰溪青鱼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建立农产品展销中心、直播基地、主题客栈、创业庭院、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等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以“桨声灯影中听兰溪”“舌尖上品兰溪”“稻花香里赏兰溪”为脉络,探索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新路径,举办兰溪双桡龙舟表演赛、洞庭画院展览等文旅活动,推动形成以稻米种植为基础、高效农业为核心、兰溪米市为品牌、体验观光为重点、研学教育为亮点的多元融合产业体系。

项目以全域土地整治和山水工程为抓手,形成了“生态修复—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取得显著成效,在条件适用的区域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质量明显提升。项目治理污染耕地375亩,增加耕地2700亩,复垦建设用地80亩,建成生态友好型农田3000公顷,实现“荒地变粮田、小田并大田、粮田成良田”,有效缓解项目区人多田少的矛盾。新建高标准农田6.6万亩,打造了2个“万亩片”、10个“千亩片”项目,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河畅通”,提高了耕地质量和集中连片度,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耕地提质改造完成前后对比图

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项目实施河湖水域综合治理34公里,完成湿地保护修复上百亩,整修沟渠150条近百公里,完成福寿螺等外来生物治理4400公顷。经过综合治理农田总氮排放量减少35.3吨/年,总磷排放量减少2.4吨/年,COD减排172.5吨/年,实现农业污染物削减20%目标,水质、水量、水生态全面提升,水美乡村品质全面升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修新修道路180条150公里,完成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29处,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疮疤6.8公顷,建立集中居住点2个,人民群众开门即美景,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沟渠整修前后对比图

▲废弃宅基地整治前后对比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兰溪大米、千家洲湖藕、兰溪青鱼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全过程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将流转收益按村集体、土地股、人口股1∶2∶7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通过新增耕地租金收益二次分配、以经营权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获得收益分红、吸引村民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实施等方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的“三变”改革。

▲兰溪首届双桡龙舟节

培育区域文明乡风,社会风貌显著改善。依托兰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开发农旅项目,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业活动。深入挖掘“双桡龙舟”、地花鼓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区域内社会风貌显著改善。2023年成功举办“百米双桡龙舟节”;2024年打造100.987米“双桡龙舟”,打破“世界上最长龙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受到央视关注、报道。(案例推荐单位: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文稿:厅生态修复处 省土地综合整治局

编辑:胡自轩

一审:周昌琪

二审:寇世超

三审:王 宁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