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永烈先生(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是当代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共出版了180多部著作,总计超过3500万字,成功地让历史、科学和名人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他的许多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纪实文学代表作“红色三部曲”填补了早期党史在文学
叶永烈先生(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是当代著名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共出版了180多部著作,总计超过3500万字,成功地让历史、科学和名人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他的许多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纪实文学代表作“红色三部曲”填补了早期党史在文学书写领域的空白;脍炙人口的科幻经典形象“小灵通”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读者参观展览
最近,“纪念叶永烈先生诞辰85周年暨叶永烈专藏捐赠展”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展览现场,邀请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介绍这次展览背后的故事,同时采访了沪上文化界人士,请他们分享自己与叶永烈先生的交集。
“叶永烈专藏”首次集中亮相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表示:“今年是叶永烈先生诞辰85周年、逝世5周年,‘叶永烈专藏’建立11周年。举办本次纪念暨捐赠展,表达对叶永烈先生的崇高敬意,并向叶先生的家人致以由衷的感谢,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看到文献原件,多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叶永烈先生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
叶永烈参考图书及名家签赠本在透明的“藏书树”中展示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叶老逝世以来,经常接到读者来电询问‘叶永烈专藏’何时能向读者展示,并热情问候叶老家人的安康,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向读者介绍叶老多个侧面的贡献,尤其是讲述重要而大家以往不甚熟悉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手稿文献独有的文献价值。”
2014年4月,时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的周德明得知叶永烈有意将创作档案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后,马上到叶永烈家中进行商谈,并详细介绍上海图书馆的手稿工作。在了解到创作档案数量庞大后,上海图书馆决定定名为“叶永烈专藏”专门保存。当年4月底,即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叶永烈专藏”签约仪式。叶永烈生前共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九千余件手稿、名人书信、采访磁带、档案等。
展览中呈现“叶永烈专藏”入藏过程的照片和资料
周德明还陪同叶永烈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叶永烈专藏”数字化项目工作室,叶永烈很满意,撰写了一篇《捐赠之后》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上。此外,上海图书馆还邀请版画家为叶永烈创作了藏书票,当时有两个版本的画稿,区别在于画面中的人物是否携带有相机。最终叶永烈选择了有相机的画面,认为这能够代表他外出采访的状态。
周转箱和叶永烈先生亲笔写的贴纸
叶永烈与上海图书馆约定,由上海图书馆提供周转箱和“叶永烈专藏”专用文件夹,并刻制“叶永烈捐赠”印章一枚,每次由他亲自整理文献并钤印后装入周转箱,分批转运入藏。即收到上海图书馆编制的上一批捐赠清单后,确认无误,移交新的一批。叶永烈认为这样的流程很合理有序。
上海图书馆摄制团队在叶永烈先生家中采访
营造大家的“书房、客厅、工作室”本次展览是“叶永烈专藏”的首次集中亮相,分为“坚持求真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拓展科幻交流”三个部分,展出文献类型包括了手稿、书信、录音录像带、图片。
读者在参观展览现场拍照打卡
在这个展览当中,有哪些场景可以供读者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进行深度阅读、体验和打卡呢?据工作人员介绍,手稿主题馆的空间设计均由手稿部进行,其中包括中心位置的实物展区和读者阅读书写区,为读者营造“书房、客厅、工作室”的温馨氛围。空间内尽量轻量化搭建装置,最大程度展示文献和实物原件,让每个场景和细节都“可阅读”,有些实物甚至可给读者触摸和使用。各年龄段读者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停留观展和阅读的理由,阅览坐席也在不断增加。
在叶永烈的纪念展中,展览在展陈内容与阅读空间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主视觉区,以巨幅照片还原了叶永烈先生的“游泳池书房”,运输“叶永烈专藏”文献的书箱原件与《“叶永烈专藏”数字化项目安全细则》告示牌复制件还原了文献捐赠与收藏保护的细节,同时还展示了关于叶永烈的报道档案、手稿主题馆策展工作笔记,展现捐赠者与上海图书馆为建设“叶永烈专藏”所开展的工作。
展览现场播放叶永烈先生影像,讲述家藏文献的概况
策展工作笔记是此次展览中特别新增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一场展览的诞生——不是简单的展品陈列,而是有其叙述逻辑和方法,既适合专业研究者,又适合有兴趣了解叶永烈作品的各年龄段读者。将近万件文献在一场展览中展示虽无法实现,馆方希望通过遴选多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引发阅读和研究的兴趣,让读者们和叶永烈跨越时空地“见面”。
策展笔记
他们眼中的作家叶永烈作家、诗人韦泱曾经三次见过叶永烈,第一次是2016年沈寂先生追思会之后,登门拜访叶永烈并送上会议资料,第二次是参加上海图书馆召开的一个会议上邂逅,第三次则是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备期间,参加了“文化人书房”的拍摄项目。
在韦泱看来:叶永烈去世时,媒体给他的定位是“科普作家”,他个人并不是很赞同。“我原来给报纸的文章标题用的是《叶永烈:不仅仅是科普作家》,因担心给编辑造成麻烦,就改为《三见叶永烈》。”
据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回忆:当年我是在徐家汇藏书楼认识叶永烈的,后来经常在藏书楼见面,各查各的资料。我去他家拜访,见到几乎一面墙都是录音磁带,(录音磁带)内容大部分未公布。
上海图书公司老员工、版本鉴定专家陈克希记得自己曾陪同上官消波、韦泱一起去采访过叶永烈。“这天,他身着大红色羊绒衫,身体状况相当好,健谈,还与我们合影。想不到几个月之后,他突然离世。”
2012年上海书展,叶永烈的讲座活动,读者在现场排起长队等待签售
叶永烈在《红色的起点》书上签名题词
据书评人周洋回忆,2012年的上海书展上,他曾有幸请叶永烈在《红色的起点》这部书上签名题词,成就一段难忘的书缘:
书展上,叶永烈给读者签名,他夫人杨老师在一旁给读者盖印章,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叶永烈对读者很友善,有求必应,欣然提笔签名题词:“红色的起点在上海”,这个题词很有力量。
周洋告诉记者,叶永烈的写作书小孩喜欢看,内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如今,《叶永烈教你写作》这本书,已经成为周洋孩子的案头书。
纪念叶永烈先生诞辰85周年暨叶永烈专藏捐赠展:时间为4月23日至6月底,地点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四楼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