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的信宜凼仔鱼好吃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01:42 2

摘要:在信宜地区,当地老百姓常常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来养鱼,这样的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看来广东话里的仔,和我们常说的小仔子不是一回事。那个这个凼仔里养的鱼,就吃凼仔鱼。

广东人爱吃鱼,但广东茂名信宜市的养鱼方式有点特别。他们是在房前屋后挖一个小鱼塘来自己养。这还是早在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在信宜地区,当地老百姓常常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来养鱼,这样的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看来广东话里的仔,和我们常说的小仔子不是一回事。那个这个凼仔里养的鱼,就吃凼仔鱼。

其实2020年在浙江的青田,稻田养鱼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当地也有这样的养鱼方式,不过他们养的好像更多是那种红鲤鱼,是那种观赏食用两用鱼。

浙江温州的青田小鱼塘

信宜凼仔鱼有很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约860年-874年),在信义、茂名等地就有记载。

当时的房子,多用茅草等作顶,墙体有些也泥巴和芦苇,所以经常发生火灾,这些山区的农民就在房前屋后挖凼来蓄水,这样一旦失火,就能立即找到水源来救火。

但时间一长,塘里就慢慢地有了鱼虾,这些山民们就想,既然这水塘闲着,我们为何不利用它来养点鱼呢。慢慢地,凼里养鱼就发展起来了,一凼两用,而凼仔鱼的名称也由此由来。

受这个启发,后来当地人也开始尝试在稻田中散养鱼虾,这样就能鱼稻双收。

在清代,信宜凼仔鱼有较多的记载。在《信宜县志》记载,信宜凼仔鱼在那个时候开始大规模养殖。

据传,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那个叫凌十八的,他的起义军在洪冠安营扎寨,要吃饭,补充蛋白质呀。这个凌十八感觉就像穿越回去似的,特别知道军民鱼水情的重要性,就带领当地群众广筑凼仔养殖凼仔鱼,解决了山里的百姓吃肉问题以及军队的给养问题。

当时,就流传有很多的歌谣,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几句,“军民广筑凼仔养草鱼,鱼水情深抗清妖”,还有“养一条凼仔鱼,胜过养一头猪”。当然,这个凌十八,要放在现在,也是个农业好手,起码能当个县农业局局长。

到了后来大革命时期,南方游击队的领导,朱也赤、罗克明等同志,他们把洪冠作为革命活动根据地。当时他们到没有教养鱼,主要是养伤休整,当地的乡亲就把自家养的凼仔鱼炖了给战士们滋补身体,效果也是非常好。

后来战士们伤愈离去时悄悄留下钱币作补偿,群众不要这个钱,又苦追百里送还钱币,这些故事也是传为了佳话。

信宜市在广东省的西南部,在茂名市的北部。这里多山丘陵,崇山峻岭,河溪纵横,高度从海拔50米至1704米,生态环境特别好,尤其是山泉水。养鱼的水都是来自于这些山泉水,这些泉水也是常年清澈流淌,水质特别好。

这些养殖的地方在信宜的高山地区,方圆几十公里连绵群山,没有任何工厂或其它污染源,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山高林密,植被也好,所以山上溪泉终年不息,水质接近饮用矿泉水标准,水温冬暖夏凉,常年在20℃左右。

凼仔一般建在半山腰、山脚或者溪旁的空地上。面积也很小,3-10平方米,形状也不规划,得看这个地方的地形,水深一般1.0-1.5米。池子的水可以流动,要保持活水,从一头流入,另一头流出。

当地人主要养的是草鱼,又叫鲩鱼。由于环境好,水质好,加上喂鱼的饲料多是山上的芒叶野草、狼尾草、象草、木薯、或是番薯叶,所以养出的鱼,肉质鲜嫩、肉多而不肥、入口爽脆。由于鱼大,所以刺大也易剔,久煮不烂,没有腥味,煮熟后浓香扑鼻,味道十分鲜美。

因为广东人好吃能吃嘛,所以养出的鱼也大,一般养殖二三年,每条鱼出产时都有八到十斤,大的十五六斤。而且鱼体色鲜艳,鱼的鳞片紧密,淡黄色,鱼的活力很强。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评论!继续给你带来其它枇杷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故事!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中组部第21批援疆博士团专家成员。江苏省委组织部第13批科技镇长团专家成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梨乡宁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