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96亿元,同比下降8.96%;归母净利润9.03亿元,同比下滑2.28%,扣非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11.97%。这家拥有28年历史的照明巨头,在董事长王耀海提出“打造全球第一智能照明品牌”的愿景下,公司核心业务盈利能
4月28日晚间,欧普照明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润双降的业绩答卷。
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96亿元,同比下降8.96%;归母净利润9.03亿元,同比下滑2.28%,扣非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11.97%。这家拥有28年历史的照明巨头,在董事长王耀海提出“打造全球第一智能照明品牌”的愿景下,公司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弱化,研发投入大幅收缩,战略转型面临严峻考验。
市场收缩与盈利质量隐忧
从业务结构看,欧普照明主营业务照明器具收入同比下降8.59%,其中国内市场收入减少8.57%,海外市场下降8.75%。这种全域性市场收缩折射出行业困境: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家居照明需求疲软,商照领域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影响项目延期,海外市场则面临欧美通胀压力下的消费降级。
尽管公司通过成本控制将毛利率维持在39.29%的高位,但盈利质量出现结构性恶化。扣非净利润降幅是归母净利润降幅的5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滑速度远超归母净利润。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入大幅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例也在下降,表明企业盈利的 “含金量” 降低。此外,企业在销售渠道上回款速度变慢,资金回笼效率明显低于行业普遍水平,这一系列变化都在警示公司盈利质量正在恶化。
渠道变革浪潮下,公司经营面临重重压力。从股东结构变动可见一斑,年报显示,散户群体规模显著扩容,而户均持股市值却大幅缩水,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折射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重资产投入、资金周转缓慢的线下渠道运营模式的信任危机。尽管公司积极寻求破局之道,尝试通过深化与家装企业、设计师的合作,提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环境中,渠道话语权的分散局面,或将进一步加剧公司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风险。
研发收缩与战略转型困局
公司原本被视作转型核心驱动力的研发工作陷入困境。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7.30%,无论是研发资金的投入规模,还是研发团队的人员数量,都大不如前,这一局面与公司董事长王耀海所倡导的 “智能化、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的战略理念严重相悖。公司重点推广的核心技术在更新迭代方面进展迟缓,推出的多款新品也未能在市场上激起强烈反响,难以成为备受消费者追捧的热门产品。在同行企业纷纷大力布局物联网生态领域,积极抢占市场先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已明显落后,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公司的资金状况与战略推进之间矛盾凸显。投资活动现金大量流出,在建项目持续推进,却在土地购置上有所收缩,产能扩张步伐被迫调整。海外市场拓展也进展缓慢,智能照明解决方案推广浮于表面,未能有效提升海外营收占比。
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公司陷入迷茫与焦虑。年报虽大篇幅描绘未来概念,却对实际产品收益避而不谈。曾经高速增长的明星品类如今增长乏力,智能产品对利润的拉动作用减弱。原本创新的营销模式,在直播电商浪潮冲击下,暴露出渠道冲突问题,线上销售增速明显放缓。
实控人治理与决策张力
作为公司创始人,王耀海与妻子马秀慧并通过中山市欧普投资有限公司等合计持股80.57%,维持着绝对控制权。但决策机制显现出传统家族企业的局限性。在研发投入骤降的情况下,公司却将73.8%的净利润用于现金分红,派息总额达6.66亿元,这种“重分红轻投入”的财务安排,与年报强调的“持续加大创新”形成矛盾。
王耀海的技术背景与当前战略脱节值得关注。早年凭借节能灯技术突围的他,如今面对LED技术红利消退、智能照明门槛提升的双重挑战。公司近三年专利授权量年均下降12%,2024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升至8.7%。在9月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回避了关于研发人员激励的具体提问,转而强调“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变革”,暴露管理思维与技术创新需求的错位。
社会责任践行也出现微妙变化。曾因汶川地震捐款千万备受赞誉的欧普照明,2024年公益投入大幅下滑,ESG报告披露的碳减排目标缺乏量化指标。这与王耀海“专注创新与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宣言产生背离,投资者开始质疑其战略定力。
穿越28年风雨的欧普照明,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技术出身的创始人遭遇创新投入的财务约束,当渠道为王的传统优势变成转型包袱,这家老牌企业能否在智能照明赛道上重拾增长,考验着掌舵者的战略决断与组织变革能力。年报数据警示的不仅是业绩滑坡,更是照明行业从产品竞争向生态竞争转型中的系统性风险。对于王耀海而言,光靠“用光创造价值”的情怀已不足够,需要更彻底的自我革新。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