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是《大宅门》的忠实观众,那一定对剧中那些性格鲜明、个性各异的人物印象深刻。
如果你是《大宅门》的忠实观众,那一定对剧中那些性格鲜明、个性各异的人物印象深刻。
但要说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人物,朱伏和大兰绝对是榜上有名。
尤其是朱伏的老婆大兰,窝囊、自私、心狠,简直让人看得直拍桌子。
可你知道吗?
这个让人咬牙切齿的角色,背后竟然藏着导演郭宝昌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在《大宅门》里,朱伏一家可谓是坏出了天际。
丈夫朱伏不但贪婪无耻,还满口仁义道德,干的却是毫无底线的事情。
可这还不算完,朱伏的老婆大兰一出场,直接把观众的怒火拉满:为了自己过好日子,她竟然把亲妹妹二兰一家人当“工具人”一般利用,最后甚至连二兰母子都被她和朱伏联手卖掉。
这种事,搁谁身上不破防?
先来说说二兰一家有多惨。
丈夫摔断腿后冻死街头,留下三个孩子嗷嗷待哺,生活实在难以为继。
为了救急,二兰忍痛卖掉了小儿子,换了点可怜的救命钱。
可谁能想到,这卖孩子的买卖,竟成了朱伏一家发家的“商机”。
朱伏假惺惺地劝二兰别卖孩子,转头却用10块大洋从她手中骗走了钱,花15块大洋买回孩子,转手就卖给香秀,狠狠赚了400块大洋!
这还不算完,二兰惦记小儿子,隔三差五上门找朱伏要人,结果被逼得把大女儿也卖了。
连自己都没逃过被卖的命运。
这一家人,真是被朱伏和大兰“吃干抹净”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对大兰和朱伏恨得不行?
别急,郭宝昌在剧中对他们的批判可不仅仅停留在剧情上。
记得王喜光骂朱伏那场戏吗?
“伏天的伏字,一个人一个犬字,这是狗人。
前面再加个朱,那就是猪狗人。”骂得多解气!
这台词看似是剧中人的即兴发挥,其实是郭宝昌借着角色之口,直接表达了他对朱伏这种人的鄙夷和痛恨。
为什么郭宝昌对朱伏一家这么“下死手”?
这就不得不提导演本人那段令人唏嘘的身世了。
原来,朱伏的原型,正是郭宝昌童年遭遇的那位“表亲”。
郭宝昌两岁时,父亲冻死街头,母亲无奈之下把他以80块大洋卖掉,后来又几经转手,最终被养母郭榕以200块大洋买下。
而郭榕的经历,更是与剧中香秀如出一辙。
郭榕,原名李香秀,12岁时被卖到同仁堂当丫头,后来被同仁堂的大少爷乐镜宇(剧中白景琦的原型)看中,才有了后来的荣华富贵。
可她的心里一直有阴影——因为她知道,她的这一切,都是从“被卖”开始的。
她对郭宝昌这个养子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希望他能有出息,甚至不惜掩盖郭宝昌的身世,烧掉了他创作《大宅门》的初稿。
可现实和剧本一样,充满了讽刺和遗憾。
郭宝昌的亲生家人,多年后联系上他,告诉他当年的一切都是“迫不得已”,希望他回来见生母最后一面。
郭宝昌去了,这一去,却彻底伤透了养母郭榕的心。
郭榕大骂:“狼,我养了一只狼,一只喂不熟的狼!”从此,这对母子关系彻底破裂。
郭榕临终时,甚至不让郭宝昌见最后一面,只留下一句“无牵挂”,让郭宝昌追悔莫及。
也正因如此,《大宅门》的片头才有郭宝昌跪在大宅门前的画面。他不是为了剧中的白家认罪,而是为了忏悔——忏悔自己对养母的伤害,也忏悔自己违背了养母的意愿,把这段家族恩怨搬上了荧幕。
说回剧中的大兰和朱伏。
虽然郭宝昌对他们的刻画极尽丑化,甚至毫不留情地用“猪狗人”来形容,但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发泄。
朱伏和大兰的恶,代表着那个动荡年代里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贫穷和生存的压力面前,有些人选择了丢掉底线,把亲情、道德通通踩在脚下。
郭宝昌用这样极端的角色,提醒观众珍惜那些即使在困境中也没有放弃善良和尊严的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大兰和朱伏这种人,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比比皆是。
郭宝昌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比电视剧更狗血,更残酷。
正因为如此,《大宅门》才会如此震撼人心。
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剧,更是一部社会史诗,揭开了无数家庭为了生存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大宅门》之所以被称为“神剧”,不光是因为它的剧情扣人心弦,更因为它的真实和深刻。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一个个复杂、多面的生命体。
就像朱伏和大兰,虽然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他们的行为背后,也有生存环境的压迫和人性的挣扎。
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观众在愤怒之余,也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是自己,真的能保证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吗?
《大宅门》播出后,迅速成为“爆款”,至今仍是无数观众心中的YYDS。
而郭宝昌,也用这部剧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他把自己的家族史,甚至是自己的伤疤,毫无保留地撕开来,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坦诚和勇气,值得所有人尊敬。
再回到大兰和朱伏。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是否会像剧中一样遭到报应?郭宝昌没有明说。但在观众心中,他们的下场早已注定。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你怎么看待朱伏和大兰这对“猪狗人”?他们的结局是否让你感到解气?还是说,你觉得他们的恶,其实也有被原谅的理由?《大宅门》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善恶和人性的思考,而这些思考,远比剧情本身更加引人深思。
来源: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