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文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8:00 3

摘要:不是不明白,时事变化快。我感到自己快要变成“文盲”了。这种“文盲感”强烈表现在人际交往的三种语言上,一是生活里的“洋名”越来越多,二是网络上“痞语”不断翻新,三是“数句”有被泛用之势。

任炳

不是不明白,时事变化快。我感到自己快要变成“文盲”了。这种“文盲感”强烈表现在人际交往的三种语言上,一是生活里的“洋名”越来越多,二是网络上“痞语”不断翻新,三是“数句”有被泛用之势。

“洋名”,就是在表述中常常夹杂一些外语名称,乃至以外语名字直接替代汉语本名。日常交流中,人们说Wi-Fi,很少用无线局域网;说App,很少用应用程序;只知VIP、KTV等等,具体中文表述却难以说得准确。这些缩略词好说、好写,为了方便倒能理解,但还有些人宁愿费劲绕口,也非要拽上几个英文词儿。诸如,你的project(项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问题;他今天刚刚on board(入职了),base(工作地点在)北京……这些说法看着挺时尚,却让不少人有种“睁眼瞎”的感觉,听不懂就是你out(落伍)了。可仔细一想,中国人不能好好说中国话,算不算一种可悲?

“痞语”,就是如同痞子之间交流的语言,多流行于网络社交平台上。诸如,把“事情不好了”叫“芭比Q了”,将“与你无关”称作“雨女无瓜”……常听人说“YYDS”,思来想去,不知何意,请教识者,回答叫“永远的神”,用于表示强烈赞叹。还有被广泛用于各种评价的“绝绝子”,至今搞不清它确切的语义指向,似乎任何场景都能套用,又抓不住其核心思想。这些流行语更新速度很快,还未弄清这个,新的又冒出来了,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人与人之间交流,若偶尔调侃一下、开个玩笑,无伤大雅,也颇有生活情趣。然而,当语言的约定俗成,变成俗不可耐,以至痞语、匪话盛行,充斥于网络,扩散于社会,很可能搞乱语言的正常应用。普遍的“文字失语”也会造成人际交流困境,甚至推动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

“数句”,即把数字串起来造句子,是对事物概述的数字化表述。对事物高度总结性凝练,有提纲挈领、顺口好记、便于传播的优点。一些特定的配搭用多了,还会纳入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体系,为汉语增添新鲜表述。可近年来,在一些人的工作文稿中,“数句”的刻意使用似乎越来越多了。不论什么内容,通通费心费力归纳罗列成“一、二、三、四”,哪怕根本不成套系也要生攒硬凑。特别是不少“数句”,只有“数”加“字”,而无任何说明解释,更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但要有起码的规范,更要关照文化命脉的延续。“洋名”“痞语”的流行以及“数句”的滥用,让我这个想努力紧跟时代的人,实在无可奈何。结论是:只能望“洋”兴叹、见“痞”无语、心中无“数”,甘当“文盲”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