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而党领导下的江西工运百年奋斗史,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红色大地上,显得尤为耀眼。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晓颖 通讯员 叶荣江 陈益敏 何敏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而党领导下的江西工运百年奋斗史,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红色大地上,显得尤为耀眼。
在近代中国,江西各地开展的工人斗争,走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前列,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就领导了江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骄人业绩,成为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成功范例,也使得江西成为中国近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大革命时期,江西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迅猛发展,展现出了工人阶级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尤其是1927年初,汉口、九江工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成功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成为近百年来中国工人阶级反帝斗争史上的壮举。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却蓬勃发展,为中国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此后,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逐渐成为苏区工人运动的主战场,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为新中国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江西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成为了江西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江西伟大斗争的重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新时代的全新历史使命,江西工人阶级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奋发有为,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成绩,谱写了新时代江西工人运动崭新篇章。
图片说明:
上图: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
下图: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一、江西工运的光辉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江西工人运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为全国工人运动树立了旗帜。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这是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党支部。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这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党对我国工人运动领导的光辉典范。1927年2月23日,江西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正式成立了江西省总工会,结束了江西工人涣散无统一组织的状态,标志着江西工人阶级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战斗集体的形成。1931年2月,全总苏区执行局成立,加强了对苏区工运的领导。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随着中央苏区日益巩固,1933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随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成立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瑞金因此成为中国工运的领导与指挥中枢。抗日战争时期,以赣南“东南工合办事处”等为代表的工运组织,成为党领导的江西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前方抗日、保卫江西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2月至3月,南昌电信局职工的罢工斗争引发了全国性的电信行业工人大罢工,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罢工斗争的胜利激励着全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为求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全国工人运动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江西工人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西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不畏艰难,战天斗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0年6月22日至7月1日,江西省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恢复江西省总工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江西工人阶级参加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江西的确立以及江西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1953年我国进入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以后,江西工人阶级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1954年,在“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信念感召下,江西洪都机械厂的职工开展了雅克-18的整机试制工作,经过全厂职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当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试制成功,为我国飞机制造业的建立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三五”和“四五”期间的工业生产中,江西工人阶级还大力开展了技术革新,突出表现在特种钢的研制、机械加工工艺的革新、抗菌素的试制等方面。这一时期江西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江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22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创办,附设在工人补习学校内。图为工人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门前合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江西工人运动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在党的领导下,江西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逐渐走上常态化、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199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政府工作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的通知》,使全省工会各方面工作尤其是参政议政工作得到明显加强。1994年8月,《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正式出台,为从源头上积极维护职工和工会组织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江西省总工会首次召开联席座谈会,标志着江西省政府与工会协商解决重要问题长效工作机制的正式建立,为工会宏观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畅通了渠道。2003年,江西省总工会正式出台了《江西省劳模管理办法》,开展省级以上劳模重新登记调查,使劳模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2005年,江西省委召开第一次全省工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全省范围内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机制以及人大、政府、政协对工会工作的支持机制,为江西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江西工人运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江西工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围绕中心,履职尽责,改革创新,争创一流。2013年,江西工会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作和策划了许多有深度、有高度的文体活动和文艺作品。2015年8月,江西省总工会在全省工业园区独创性地开展“三师一室”工作,创造出调解劳动争议的新模式。随后,江西省总工会命名和打造了“天工杯”竞赛品牌,切实提升了产业工人的劳动素养和技能水平。2022年,江西省总工会与省委组织部建立“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具有江西特色的“四转一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持续加强工人文化宫等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两性两化”运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工人文化宫联盟机制。围绕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五大任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务实举措,江西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江西省总工会“12351”呼叫中心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实现省级层面统一接听办理,着力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深入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创新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提升年、巩固年”三年行动。2024年,江西省总工会首次举办全省职工创新成果交流大会,现场展出354项职工创新成果。紧紧围绕该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现代化“1269”系列劳动和技能竞赛,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性赛事。以“红心向党 实赣担当”为主题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江西课堂,在近年“劳模圆桌会”理论思政课、《赣鄱职工 高歌向前》文艺思政课、“党的声音:旋律中的信仰”音乐思政课、“劳模云课堂”云上思政课等精品力作的基础上,分类推出“凝聚赣心”领航课、“秀出赣技”赋能课、“厚植赣情”连心课。同时,以职工自编自创的形式,举办了“点亮万家灯火 情暖赣鄱职工”首届全省职工春晚;组织开展“运动燃激情 赣工展风采”江西省首届“工超”联赛,受到了全省职工的广泛欢迎。
二、江西工运百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100年来,江西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江西工人阶级始终与党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铸就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一)江西工运为党的早期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致力开展工人运动,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并取得了安源工运这一“绝无仅有”的胜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一方面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锻炼了工人阶级的斗争能力,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早期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是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2年9月18日下午,安源路矿万余名工人在半边街广场召开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并在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图为庆祝大会盛况。
(二)江西工运为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革命兴起后,全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全国工人运动再次跌入低谷,这说明中国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无法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联合广大农民阶级,走工农联盟的道路。由此,党在江西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三)江西工运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人才
在轰轰烈烈的江西工人运动大潮中,工人阶级的斗争觉悟日益提高,革命信仰愈发坚定,从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分子,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革命领袖和骨干人才。毛泽东先后10次来到安源,深入农村、厂矿等地,进行社会调查,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刘少奇、李立三等在安源具体领导工人运动,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江西工运还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其中一些人后来成长为党、政、军等方面的重要领导人,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苏区工运实践为中国工运事业探索了新模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中央苏区开始局部执政,首次建立了工农联盟专政性质的国家政权,开始了治国安邦的伟大实践。这一时期,发展根据地经济、开展革命战争是党的中心任务,江西工人运动也随之呈现出与大革命时期完全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职能日益加强和完善,被毛泽东称赞为“苏维埃政权的柱石”“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红色政权的领导阶级,江西广大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战争,直至参军参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江西工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江西工人阶级始终是江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时代先锋,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奋斗伟力。1949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9.09亿元。70余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全省广大职工群众同心同德,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使江西经济总量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5691.5亿元,是1949年的2826倍。此外,一个个国之重器在江西的成功研制,不仅助力了中国制造的腾飞,还向世界展示了江西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江西诞生,到中国第一辆军用摩托车驶出了洪都机械厂;从中国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由江西拖拉机厂制造,到全球关注的中国第一代大型客机C919四分之一机身由江西制造,江西工人阶级无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
(六)江西工运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进入新时代,江西工会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江西特色并且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作。以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定正确方向,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宣讲进校园、职工主题阅读、文艺下基层、音乐党课等活动,用心打造江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切实承担起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以创新开展“天工杯”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制造业现代化“1269”系列劳动和技能竞赛,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三师一室”维权服务模式为平台,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建设,全方位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江西路径,努力保障广大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健全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在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四送”活动基础上,做实擦亮了“嘉游赣·惠生活”主题活动、一线职工疗休养和体检服务、职工互助保障计划、职工联谊等多个品牌项目,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着力暖“新”护“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展望新征程,任重而道远。新的时代,历史赋予了江西工运事业新的发展机遇。江西工会将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暖心关爱职工群众、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从严加强自身建设贯穿于工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百年工运优秀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奋斗者的姿态展现新作为,创造江西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的历史辉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