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特朗普“百日执政”乏善可陈,要防范困兽犹斗的美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09:21 3

摘要:二次上台执政满一百天前夕,特朗普创下了过去80年来历任总统的最低民调。在他的外交、关税等种种政策下,美国经济拉响衰退警告,盟友与邻国愈加提防,全球经济与合作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美利坚帝国的霸权根基似乎已经动摇。

二次上台执政满一百天前夕,特朗普创下了过去80年来历任总统的最低民调。在他的外交、关税等种种政策下,美国经济拉响衰退警告,盟友与邻国愈加提防,全球经济与合作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美利坚帝国的霸权根基似乎已经动摇。

如何评价特朗普“百日执政”以来的施政方向与落实效果?这些政策给美国形象、美国利益与美国实力产生了哪些冲击?为什么美国的外交日渐混乱?回过头复盘,中国对特朗普“第一波冲击”的应对效果如何?就以上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执行主任王文教授。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未来四年世界要适应“另一半美国”

观察者网:从“百日执政”期间的政策与落地情况来看,可否对2.0时代的“特朗普主义”做一个初步的定义?现阶段的观察能对未来4年特朗普政府的执政提供哪些参考?

王文:特朗普主义基本上已经沦为世界和美国舆论场中的笑话。从国际舆论层面来讲,基本上看不到对特朗普主义的肯定,更不用说有任何赞美、积极的评价。我想,他本人也对此感到万分焦虑、沮丧吧。可以说,过去100天的执政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没落帝国领导者的毫无作为。

这种毫无作为与特朗普本人有很大的关系。特朗普是志大才疏、有勇无谋、忠奸不辨、好大喜功。我自己是学历史出身的,我认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失败帝王的几乎全部特征,似乎都能在特朗普身上找到一定印记。

作为一个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天然大国,未来四年,美国肯定会存在下去。但是,基于实力、信用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美式霸权、美利坚帝国的百年基业将毁于特朗普之手。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近期像《纽约时报》与不少美国建制派的学者、媒体都在讲类似的话。这体现出美国精英阶层绝大多数人对特朗普主义失望。

托马斯·弗里德曼接受《纽约时报》主持人采访时说:“如果不认真对待中国,美国将被彻底碾压。” 视频截图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四年还蛮有特别的,恐怕有三点参考意义特别重要。

第一,对于全世界来讲,未来四年恐怕要适应特朗普2.0时代持续体现出来的“另一半美国”的保守、孤立、封闭、挣扎、退守、自私、无常、焦虑、纠结与暴躁的一面。现在,特朗普还有约40%的支持率,那些支持人群“红脖子”文化水平不高,盲目崇拜特朗普,撑起了他的基本盘。虽然其中有部分人现在变成反对者,但整体上,特朗普在美国还有至少30%的“死忠粉”,他们会支持特朗普做任何事。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美国作为一个没落帝国,在特朗普未来1300多天任期里会时不时爆发出“更年期综合征”,即我们常讲的不确定性。要对未来做好心理准备,无论他做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感到吃惊,要以平常心的方式去对待。

第二,未来四年世界恐怕要进入“没有美国政府”的时代。世界还要运行下去,但不会越来越频繁地同美国联邦政府打交道。许多议题上已经看不到美国联邦政府的身影,比如气候变化、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公共卫生事业、国际人权合作等等,因为特朗普选择统统退出这些国际组织。未来,世界各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全球治理工作,可能都没有美国联邦政府参与。

这引出第三点参考意义。在特朗普任期剩下的1300多天,世界恐怕要做好准备,防范最坏情况的发生。理由是特朗普明显陷入一种“困兽犹斗”的状态,他现在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可能通过一些疯狂的举动来摆脱内政困境与外交成绩的匮乏。比如,美国会不会采取激进的行动,全面吞并格陵兰岛、以扩张主义的方式对待巴拿马,甚至对加拿大采取某种激进行动?这会让全世界陷入到自二战结束以来最糟糕的混乱状态。我认为这种局面是可能出现的。

此外,考虑到美债面临的信用危机,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境,不能排除特朗普剩下1300多天任期里,全世界出现一场规模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级经济危机。我们要做好准备,要有足够的韧性去迎接最坏情况的发生。

·“百日执政”过后,特朗普政府进入“乏力时代”

观察者网:国内有评论观点认为,特朗普上台100天的主要政策议题都陷入困境,无法实质性兑现选举承诺,特朗普2.0已经提前进入“垃圾时间”。您对此怎么看?2026年的中期选举会对他的施政产生多大的压力?

王文:这个“垃圾时间”说法是我的老朋友,非常著名的网络大V“明叔”提出来的,非常有趣,我也很赞赏。这体现了国内舆论领袖对美国战略层面的一种藐视。

当然,从学理的层面来讲,我自己也发明一个词,即特朗普的执政进入到“乏力时代”,他可能没有足够力量再去改造什么进程。

特朗普过去100天,按照网民的调侃,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二百五”,啥事都没干成。

我大概罗列了他在这段时期做的十件事,基本上是乏善可陈、痕迹寥寥:

一是再度退群。特朗普1月20日上任当天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与巴黎协定,执政15天后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这些做法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或赞赏,也让美国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变得更加乏力。包括美国在世卫组织、联合国拖欠会费,导致世卫组织打算从76个部门将减至34个。

1月20日上任当天,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二是政府裁员。让马斯克领导所谓的“政府效率部”(DOGE),原本计划初步裁撤27个机构超28万名联邦雇员和承包商。结果是造成全美大反对,美国国内一天发生700场游行,马斯克和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白宫内当着特朗普的面骂街,马斯克也打算到5月份就“淡出”“政府效率部”,甩手不干了。

其实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如果受到重用,对特朗普的执政是加分的。但是没想到,仅仅开了一两个月的好头,特朗普很快就支撑不住,内部开始闹矛盾,裁员计划陷入虎头蛇尾。就像刚才讲的,特朗普“忠奸不辨”,很像过去封建时代的帝王。马斯克这样的“忠臣”,他却没有用好。记得,特朗普执政初期我就在一档节目中预测,快则半年,慢则一年,马斯克就会与特朗普闹掰。结果现实中双方闹掰的速度还要快很多。

第三是放松监管。过去100天里,特朗普政府先后放松了环境能源、加密货币、科技创新等行业管制,这项应该说取得了较多成效。当然,那不是给美国取得的成果,而是给特朗普家族及其亲信取得的。美国政府为几种数字货币背书,美媒揭露特朗普发行“特朗普币”获益超过200亿美元,特朗普家族操纵股市“一天挣了四个亿”,特朗普在办公室当着记者炫耀身边美国富豪在股市里大赚一笔。搞了半天,最后大家发现是他自己和身边人获利。从民众的角度来讲,去监管反而是增添了风险。

四是驱逐移民。蔑视拉美国家,称拉美国家“对美国不重要”,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扬言废除“出生公民权”。造成的结果是,拉美国家感到屈辱与被污蔑,对美不满情绪进一步增加,美国国内司法与行政就驱逐非法移民是否合法“开撕”,司法权无力制约行政权,所谓三权分立根本无法实现。

五是扩张领土。他号称要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吞并格陵兰岛、抢夺巴拿马运河。结果是加拿大、丹麦、巴拿马全部拒绝屈服,并发起“不买美国货”行动,赴美旅游人数相比去年大幅跳水。现在看来,他的这些说法似乎不怎么提了。

六是接管中东。扬言接管“加沙”、空袭也门胡塞武装、在核问题上“搞定”伊朗。结果是中东各国对以色列反对声音越来越大,伊朗质疑美国谈判没有诚意,美国航母“杜鲁门号”疑似遭到胡塞武装偷袭,被迫提前离开中东。

七是美俄谈判。特朗普号称“24小时内解决俄乌克冲突”,抛弃乌克兰,3月18日与普京通话进行“双普会”,2月27日、4月10日伊斯坦布尔两次会谈。结果是,“俄乌越战越凶,欧洲力挺乌克兰,矿产协议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鲁比奥愤怒威胁美国将退出俄乌谈判”。结束冲突变成世界笑柄。特朗普前几天也出来说,“24小时结束冲突”是开玩笑的。他要所谓“拉拢”俄罗斯也没那么容易,看起来多半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觉得俄乌问题还是会呈现持久化的趋势。

八是压制欧洲。2月中旬,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猛批欧洲“基本价值观倒退”。结果并没有令人信服,反而引发欧洲人恐慌,重新反思所谓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欧洲开启“去美国风险”,德国通过巨额负债法案推动国防政策转型。反而在后面的关税战中,欧洲成了反对特朗普关税的先锋,中欧合作也在加强。

九是削减援助。特朗普把对外援助暂停90天,美国国家开发署(USAID)裁员97%,计划并入美国国务院。结果是,许多曾经拿了USAID钱的那些媒体,现在拿不到钱了,转而开始猛夸中国。与此同时,很多面向海外发展中国家的真援助项目严重缩水,当地居民基本食品药物断供,重创美国声誉。

十是全球加税。这也是最近最受全球关注的。对外国普遍实施10%基准关税,看人下菜碟,对不同国家征收对等关税。原先说要集中对付中国,中国不理他,他自己越来越着急。结果美国股、债、汇市三杀,不到一个月,美股的市值蒸发了大概7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大概三分之二。

4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港集装箱码头。

特朗普不得不推迟、豁免、认怂其全球关税计划。他曾称每天将“多收20亿美元关税”,实际上,3月份美国比去年只多收了2亿美元关税,造成的损失是经济增长率下调0.9%,全年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亿美元。

回过头看,我认为,“明叔”形容特朗普执政进入“垃圾时间”这个说法并不为过。从学理角度来分析,特朗普政府的“百日维新”显然是失败的,英国《经济学人》也给他做了个倒计时,说“困兽状”的特朗普第二任期仅剩下1300多天了。接下来,他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能够做成的事并不多。所以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自信去应对。

·美国外交的混乱源于战略研究界的没落

观察者网:有外媒认为当前美国外交领域的乱象,某种程度上源于政府内部两派人的争斗,形容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大变数在于,究竟是共和党的传统精英能够“驯服”特朗普,还是特朗普能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建制派。您认为派系内斗对我们观察特朗普的政策有多大参考价值?

王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年轻教授哈尔·布兰德斯(Hal Brands)写过一篇文章说,“每位美国总统都有一个外交政策思路,但是特朗普有五个”。这体现了特朗普团队内部的混乱。一方面是建制派与他本人的意志存在对立,而他的团队中,有大量人士会按照总统的偏好去设定外交动向。

布兰德斯把目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分为五派,一是全球鹰派,也就是延续过去共和党建制派的主张,要维持全球霸权,以国务卿鲁比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为中心;

第二派是“亚洲优先”派,以五角大楼的一批人为代表,主张美国减少对中东和欧洲事务的参与,要聚焦亚洲,尤其是要遏制中国,维系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

第三派是“回归美国”派,认为美国要避免被卷入冷战的泥潭,尽量减少负担,这一派人以副总统万斯为中心;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近日宣布将全面重组美国国务院,落实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 视觉中国

第四派就是“经济民族主义”派,以财政部长贝森特为代表,他鼓吹关税作为武器,能为美国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制造业回归;

第五派就是所谓“让美国再度伟大”(MAGA)强硬派,主张美国优先,反对对外援助,甚至要吞并外国的领土。这一派主要以白宫办公厅副主任斯蒂芬·米勒为中心。

布兰德斯总结的这五派人彼此有一定重合,但也有一定分别。他们都在迎合特朗普的偏好,“揣摩圣意”。而这背后典型地反映了“美国大战略的终结”,美国越来越缺少大战略家。

理由有三:

首先,自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之后,美国已没有真正具备学术功底、智库运营和政府工作背景、社会经验丰富、受到世人尊重的大战略家了。

如果你站在特朗普的视角看美国,会发现“满朝无可用之臣,全军无可用之将”,整一个破败王朝的战略人才匮乏的局面。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每个主意又都说服不了所有人,于是,彼此之间“打架”,特朗普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导致美国的外交政策今天一个样,明天另一个样。

第二点,美国当下的外交政策混乱,其实体现了近年来美国战略研究界的没落。

过去十多年来,我经常同美国战略研究界有交流,还主持过教育部在人民大学设立的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项目,每年会同大量的美国智库学者、官员交流。我们发现,整个美国战略研究界的研究功底在急剧下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粗浅、非常内化的,即在通过想象和自我中心式地描绘与思考世界。

之前我采访和拜访过多位美国大战略家,比如基辛格,九十多岁高龄,每年还要飞好几十万公里,在全世界去做调研和访谈。现在,我每年差不多要到十多个国家去开会调研,在外面看到的美国战略学者越来越少,比起十年、十五年前少多了。说明他们不怎么搞调研了。没有调研,没有对世界的发言权。

比如,刚才讲的布兰德斯这位美国“80后”青年学者,还有像杜如松(Rush doshi)、韩美妮(Melanie Hart)等算是美国新生代战略学者里比较优秀的一批人,但坦率讲,他们的战略视野比起老一辈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匮乏的。

这些年的美国战略界真的缺乏大思考、缺乏优秀作品问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约瑟夫·奈那一代的战略学者,周期性地都有震撼世界的作品问世。

第三点,当下美国外交的不确定性与飘忽性,主要源于美国社会的分裂,导致美国民族陷入了“内分泌混乱”。

如州和联邦之间出现了巨大分歧,联邦政府的政策,州政府可以公开顶撞。美国社会的这种内部混乱,导致广大美国人并不能对世界变局拥有共识,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给美国外交未来的走向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

所以正如刚才我说的,我们要防范一个最坏情况的出现,即“更年期综合征”发作的美国,突然抛出一个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措施,或者进攻性政策。这是我们必须要提防的。

·平视美国之余,需要警惕三种症状

观察者网:面对过去100天以来特朗普在外交、经贸各个层面发动的冲击,现阶段可以总结出哪些应对特朗普的经验教训?您建议未来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王文:这一次中国政府对特朗普冲击的应对,我们应该打高分,至少90分以上。中国政府为应对特朗普2.0时代的关税战做了多年准备,处理冷静也具有战略定力,回击的非常精准,体现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的正义感、战略韧性与高格局。

在细节处理的层面,我们通过对等反制、精准回击,避免关税无限升级,且与欧盟、东盟等其他国家和组织深化合作,更好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与全球合作的意愿。中国政府的表现绝对可以打高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也肯定了中国政府在这次关税反击战中的作用。

国内金融界,也做得不错。4月份以来,中国股市整体上保持了稳定,稳中有进,折射出了整个社会预期的稳定。我给中国金融界也打高分。

但是有几分是要扣掉的。对于特朗普2.0时代汹涌的关税战,国内的知识界依然准备不足,对外阐述、观点传播做的不足,反击力道还不够,甚至许多学术研究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界的人士还在“迷恋”美国,抱怨我们的数据库没法用了、仪器没法用了,未来会怎么样。那你早干嘛去了?

美国自特朗普1.0时代就开始打压中国,比如华为,从2018年起就全面转型,现在华为已经百分之百实现国产替代。然而,我们自然科学研究界,过去七年来在国产替代层面上的表现还应该更努力一些。一些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界的人士,还幻想着能够与美国重归于好,仍然可以继续用美国的数据库、工业互联网软件、设备仪器等,这多少是有点天真了。

所以,未来在平视美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警惕三种症状:

一是“恐美症”,仍然惧怕美国、害怕同美国开展斗争。我们要敢于斗争,合作是斗争出来的,绝不是跪出来的,也不是求出来的,知识界尤其如此。

二是“恋美症”,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界的人士,要防止仍然对美国念念不忘,好像没有美国,我们就没法搞研究、搞创新似的。自然科学研究界同样需要有替代创新方案,要有更多像DeepSeek那样依靠本土高校毕业生仍能做出超越美国同类产品的案例出现。

第三是“防美症”,这主要是指不少社会科学研究界人士。什么是“防美症”?就是处处对美国人设防。事实上,要与美国人“扭抱缠斗”。中国社会科学人士应该更多地去与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士交流。

比如,可以对美国普通公民免签,让美国人大量地来中国,了解中国。你看之前的小红书对账、TikTok上,许多中国产品与技术让美国人惊叹。凡是来过中国、与普通中国人交流过的美国人,大多数都会改善对中国的印象。

如果说自然科学界要防范“恋美症“,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界要防范“防美症”,不要害怕跟美国人接触,甚至要更多地去影响对方。

未来四年,我们应该体现出反向塑造美国与世界的这种能力,要体现出中国式的全球领导力。一方面,要去不断地塑造中美关系朝相互尊重、合作、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中国有这个塑造力。

另一方面我们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体现出以斗争求合作的强大实力。与此同时,未来四年要进入真正的“全球外交”时代,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非美国的世界,欧洲、东盟、非洲、拉美等等。

最后一点,要通过技术手段、智能科技突破,进入“全民外交”时代。通过出国旅游、对外免签,让更多外国人走进来,更多中国人走出去,更多跨境信息交换交流。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