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东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数字强省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涵盖8大方面共27项措施,着力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烟台黄渤海新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丰富科创资源和雄厚产业基础,瞄准赛道,抢先布局,
近日,山东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数字强省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涵盖8大方面共27项措施,着力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烟台黄渤海新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丰富科创资源和雄厚产业基础,瞄准赛道,抢先布局,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产业集群 赋能实体经济新突破
今年第一季度,黄渤海新区数字经济领域亮点频出,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3月,国工智能发布首个“国工化工大模型”,融合大模型技术与国工智能AI化学能力,用AI技术为化学工业书写“化繁为简”的新范式。作为全区科技企业的代表,国工智能在AI+流程制造业领域深耕多年,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解决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已成为化工新材料行业人工智能决策控制领域的领跑者。
同月,山东省大数据局公布2025年“数据要素×”创新应用项目奖补对象名单,黄渤海新区申报的4个大数据项目全部通过评审,入选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山东渤聚通云计算有限公司凭借开发的“全国化工安全生产多模态融合大模型数据集”,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融合,成功将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融入化工安全生产与设备健康管理的核心环节,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3月13日—14日,第十四届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中国智能制造岁末盘点颁奖典礼在北京开幕。黄渤海新区企业恒远科技在会上获评“2024装备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其自主研发的产线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产线大脑”也获得“2024年度中国智能制造优秀推荐产品”,印证了恒远科技在装备制造工业智能化赛道的硬核实力。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全区数字产业集群正悄然崛起。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不仅引进华为云、紫光云、腾讯云等一批头部企业,并结合区域产业实际,培育出如恒远科技、鸣启数字、渤聚通等一批极具本土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同时,黄渤海新区依托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创新园圃、八角湾国际科创中心等孵化载体,全力推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机融合,高标准构建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共融生态圈。
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增至9家,数字经济关联企业400多家,打造数字项目100余个,数字经济产业正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深度融合 重塑产业新范式
数字生产力已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推动传统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是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通过操作鼠标就能自动安排好最佳生产计划,这得益于数字工厂平台的建设。
传统铜冶炼企业工序分散,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匮乏等问题,致使企业效率难以提升。为此,烟台万隆引进了智能生产运营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把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相结合,优化质量管控和工艺参数,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目前,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铁、核电、航天、海工等领域。
“数字化平台的上线能够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每年节约成本上百万元,真正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烟台万隆副总经理王肇飞说。
在烟台港矿石公司,物料处理机配备了“双眼”,这就是公司设计研发的双目AI视觉系统。
随着西港区火车作业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物料处理机在生产高峰期时,视野广度、响应速度、操作精度难以匹配高效率装车需求,影响了工作效率。针对此“痛点”,烟台港矿石公司深化设备技改创新,通过在工作臂两侧安装防爆广角AI摄像头,提升了驾驶员的视野范围,实现对相邻两条火车线上的车厢同时开展作业,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智能分析下一步作业计划。
该系统应用后,物料处理机单节车厢的平车时长从原来的8分钟缩短至4.2分钟,效率提升47.5%。除此之外,全自动码头利用“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综合接卸效率提高21.9%,散货装船综合效率提高22.6%,较传统码头能耗降低10%。
黄渤海新区正以传统产业及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将数字基因注入传统工业血脉,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企业、产业高效推进的利器。伴随制造业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培育市级以上晨星工厂71家、智能工厂21家、绿色工厂79家,智能转型成果斐然。
生态构建 三方面协同发力
数字经济的蓬勃生长,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
2024年初,黄渤海新区发布《关于支持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8条务实政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其中,对首次认定的省级、市级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等一系列扶持举措。同时,支持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
数创未来,人才先行。黄渤海新区高度重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生态营造等举措,构建了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众文心文教集团合作共建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基地,聚焦短视频制作、跨境电商、数字人等领域,开展教学与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依托区内3W COFFICE等创新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认证,助力人才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同时,黄渤海新区还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论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除此之外,黄渤海新区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数据资产化、培育数字经济生态等措施,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本支持。通过业达创盈天使基金、业达融投贷联动基金等平台及“鲁科贷”“烟科贷”等省市级科技信贷政策,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随着政策、人才、资本的协同共振,全区数字经济生态渐入佳境。站在数字强省建设的新起点,黄渤海新区将把“数字基因”更深融入产业肌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实践,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建设的“黄渤海新区样板”。
责编:童佳怡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