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全球视野下中国融通型周边外交的主要内涵与实践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8:27 2

摘要:周边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在中国周边实施“贴身紧逼”战略,给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应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对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破解美国的“选边站”外交战术。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的主要内涵,就是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内容提要

周边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在中国周边实施“贴身紧逼”战略,给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应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对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破解美国的“选边站”外交战术。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的主要内涵,就是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为基本方针,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的实践路径,就是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处理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深化发展融合,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产供链合作;管控矛盾分歧,开展安全和执法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关键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5年第4期,注释略

2025年4月8—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中国需要开展融通型外交,对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将党的周边外交理念和方针转化为外交行动并取得更大成效。

2025年4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吉隆坡,应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图为欢迎人群。(中新社图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中国国家利益与中国周边的安全稳定发展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周边成为域外力量和域内力量交织互动、多重博弈的战略空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性区域。因此,观察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应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置于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国关系的视野中。

第一, 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4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发展成就,一个重要的外交经验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的助推作用,周边国家则从中国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红利。没有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的崛起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国发展也会给周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助力。

第二,周边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中国周边面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非传统安全和治理问题突出等各种挑战。一些国家加紧构建对中国产生威胁的军事同盟,朝鲜半岛问题依然复杂紧张,美国撤军后阿富汗重建任务艰巨、挑战甚多,中国周边毒品和武器走私情况威胁地区安全。不仅如此,中国周边的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依然是破坏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周边安全环境对中国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周边是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维护我国根本利益,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和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在处理与大国关系方面,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但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仍在周边,即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中国周边外交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中国将继续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第四,周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全方位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就是周边,因此,“要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五,周边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地区。讨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将美国因素引入其中,就很难看清问题的实质,因为中美关系已成为影响世界局势的关键因素。美国因素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空间来看,美国在中国周边不断生事,其战略力量配置集中在中国周边,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实施“贴身紧逼”战略,组建一系列“小多边”机制,如“五眼联盟”“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进一步强化“印太”地区的同盟体系。中国周边地区是中美互动最集中、最频繁、最复杂的地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个招数就是逼迫周边国家“选边站”。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重复“选边站”的套话:“在国际体系中,你不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国在周边地区全方位围堵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美国“选边站”的战术给中国周边国家带来了压力。同时,个别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有一些战略疑虑,“中国威胁论”也仍有一定市场。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态势,中国需要在周边实施融通型外交。一方面,破解美国的“选边站”外交战术,给中国周边国家以明确信号: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亚洲的餐桌不容别人掀翻。另一方面,向周边国家宣示中国崛起走的不是扩张型霸凌型老路,而是融通型新路,因为“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4月12日,中企承建的柬埔寨71C号国家公路在特本克蒙举行通车启用仪式。该公路全长114.9公里,连接特本克蒙省和磅湛省,是柬埔寨中东部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cnsphoto/IC photo)

融通型周边外交的主要内涵

经过十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国融通型周边外交的内涵和基本架构已较完整和清晰地展现出来。

第一,目标的设定: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地区层面的体现。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部2023年发表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多次提到了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中国还提出构建两个地区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除此之外,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并与许多周边国家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做好“利益共同体”这篇大文章。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逐步提出三个“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原来是并列的,但后来把“命运共同体”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哲学和文明层面来关注人类命运,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命运共同体属于最高层面的追求,但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利益的多重嵌入,中国和周边国家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第二, 实践平台的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从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想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也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形成了三个递进型的“版本”:第一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第二是“五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第三是未来十年要实施“八项行动”(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等),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丰富和发展的版本。

第三, 基本方针的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中国周边外交的这一方针,体现了融通型外交的精髓。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要求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夯实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基础,深化相互合作。邻国是搬不走的,也是无法选择的。中国历来有与周边国家长期睦邻友好合作的传统,守望相助、包容互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处理关系的重要体现。中国融通型周边外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睦邻”达到“邻睦”,使这些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从“睦邻”到“邻睦”,这是中国对周边外交战略实现的一个效果。中国实现了“邻睦”,也就等于破解了美国的围堵。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搞好了,美国就失去了围堵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

第四,要义的凝练:亲诚惠容。面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存在“近而不亲”状态。解决“近而不亲”的问题,关键要在“亲”字上下功夫。贯彻亲诚惠容理念,唯有踏踏实实、久久为功才能做到。这就需要中国对周边国家讲平等、重感情,不做伤害周边国家感情的事情;与周边国家的民众加强面对面的交流,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民心、暖人心的事情,让跨界民族有序往来。

第五,义利观念的传承:坚持正确义利观。不同的义利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所追求的义利观是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重、为上。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即义利兼顾,突出“义”的价值。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提出正确义利观。此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正确义利观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第六,道路和原则的确认: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共处原则。为什么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新路?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二是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三是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四是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融通型外交的构建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向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传递着一个清晰的理念,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喊口号,而是弘扬中华文明特别是和合文化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逻辑在现时代的延展。

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应把双多边、周边国际组织的外交网络做实织密,积极构建多层次周边外交网络,实施相关方利益的多层嵌入。

第一,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与周边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政治互信不断提升。例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承诺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巩固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共享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哈将继续深化政治互信,加大在涉及两国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中方坚定支持哈萨克斯坦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哈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再比如,2025年是中国与尼泊尔建交70周年。双方保持高层交往,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和拓展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中尼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可见,不断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是开展融通型周边外交的前提和保证。当前,一些周边国家在和平与发展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难题,中国需要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周边国家一起排除干扰该地区发展和稳定的因素,确保该地区的平稳、安宁和繁荣。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是增强国与国之间政治互信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应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交流,便利人员往来,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合作方面下功夫,借助跨界民族等多方面的近邻优势,通过交流、联络等方式达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第二,处理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之间的关系。这里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放弃自身正当权益,绝不意味着中国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二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世界上各国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世界才能谈得上共同发展,各国之间才谈得上和平相处。三是“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第三,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融通型周边外交的物质基础就是与周边国家深化发展融合,充分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平台,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进一步发挥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质量建设中吉乌铁路,在中欧班列框架下重点疏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铁路运输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框架下的务实经济合作,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在美国向全球加征关税,特别是以关税大棒遏制中国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更应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嵌入和稳定互联。

第四,富有智慧地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安全和执法合作,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中国外交环境的“风高浪急”已经在周边有所表现,将来也有可能出现“惊涛骇浪”,因此,管控好矛盾分歧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有管控周边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中国不走人类历史上新霸更旧主的老路。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会主动制造危机、主动挑起事端,更不会通过搞乱地区乃至世界来达到削弱战略对手的目的。中国选择通过和平与合作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现实的国际环境而言,中国要善于管控好美国所制造出来的大大小小的麻烦和问题,特别要破解美国所拼凑的针对中国的“小多边”机制,进而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一系列重大周边国际问题的化解和转化就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累加,这些都是融通型周边外交的组成部分。融合通达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而是要有敢于作为、勇于作为的坚强意志,以及富有智慧的外交手段、策略和娴熟运用外交工具的能力。

平台编辑 | 吴小玲

《当代世界》杂志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际政治研究月刊,是深入宣介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论阵地;是宣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党的对外工作创新成果的权威传播载体;是深入研析世界形势、国际格局、政党政治发展变化和变革规律的专业智力汇聚场;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重要窗口。本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杂志英文刊入选首届CSSCI外文版期刊目录。

微信小程序

购买杂志


英文刊订阅

中国邮政微邮局订阅

【中文刊】18元/期,216元/年

来源:当代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