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毕节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毕节市已连续两届获此殊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首次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标志着全市双拥工作取得新突破。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毕节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毕节市已连续两届获此殊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首次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标志着全市双拥工作取得新突破。
毕节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毕节市军地各级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完善双拥机制、创新形式、提升内涵,持续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坚持高位推进
着力构建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
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委重要工作内容,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抓,每年春节、八一等节假日,市委书记、市长都会走访慰问驻毕部队官兵、烈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以机制运行到位助推事业发展。落实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专题会商会议等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解决国防所需、驻军关切、官兵期盼等重大事项。
强化宣传教育
爱国拥军社会氛围日趋浓厚
将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部队教育方案,全方位开展双拥和国防教育。组织现(退)役军人进校园开展国防讲座、红色教育等系列活动,强化师生爱国教育。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在“云上毕节”“微七星关”等平台开设双拥专栏,全域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及政策法规。军地联合开展“高原兵”宣传,累计报道先进典型500余次,送达立功喜报4935份。编纂《烽火岁月壮丽史诗》《老兵风采》等双拥刊物10余种,通过抗美援朝老兵故事集、英模传记等载体,系统传播双拥文化,营造全民崇军尚武氛围。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双拥宣传阵地全域覆盖。
关注前沿前线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以部队需求为导向,全链条优化征兵机制,围绕“送好兵、出精兵、备强兵、爱老兵”目标,为部队精准输送优质兵员。毕节籍官兵表现突出,涌现邓招香、赵海永、马举卫等功臣模范。投入1亿余元支持驻毕部队建设改革及多样化任务,高质量完成火箭军某部机动演练保障。建成军人(退役军人)驿站2个,强化服务保障。开展“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全覆盖走访现役官兵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常态化慰问边海防官兵,赴拉萨、林芝、日喀则等一线慰问1000余人次,激发建功军营热情。
狠抓政策落实
拥军优属工作深入人心
出台《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意见》,系统构建“民生优待+服务保障+社会参与”政策框架,严格落实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参观游览当地公园、博物馆、风景名胜区优待政策。确保各类优抚资金足额精准发放。严格落实军人子女入学、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等优待政策。严格执行“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机制,全周期做好退役军人接收安置、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实现“退役即衔接、需求快响应”。全市A级景区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免收门票,机场、车站、医院等场所100%设置“现役军人依法优先”标识并主动服务,公路桥梁隧道对军车通行费全免。实施社会化拥军“百千万”工程,为农村籍数万军人家庭及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惠+优质”专属服务,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通过政策落地与暖心服务双向发力,推动尊崇军人职业、关爱退役军人成为社会自觉,实现“政策全覆盖、优待无盲区、服务零距离”,切实增强军人军属荣誉感获得感。
深化军地共建
不断深厚军政军民鱼水情谊
驻毕部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乡村振兴、助学兴教、生态文明建设、应急处突等工作中积极主动服务。加快推动军民产业合作,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融合发展。2021年来,共投入资金550余万元,结对帮扶16个行政村、援建产业项目7个、学校14所、推动4种农特产品入驻军队消费帮扶线上平台。部队官兵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法治毕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义务植树、义诊、学雷锋、无偿献血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军地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相互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军营开放日”等共建活动500余场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观念深入军心民心。
毕节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是对双拥工作的高度肯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动力。毕节市将以此次表彰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弘扬双拥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让“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在乌蒙大地持续展开。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