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下岗后卖煎饼,全村都笑话,如今镇上商场三层全是他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8:50 2

摘要:那年老王下岗的消息传遍村子时,我正在屋后的小菜地里掰玉米。八月的太阳晒得后背发烫,蝉鸣声把空气都震碎了。李婶倚在我家竹篱笆边上,嘴里嚼着不知道谁家的闲话。

那年老王下岗的消息传遍村子时,我正在屋后的小菜地里掰玉米。八月的太阳晒得后背发烫,蝉鸣声把空气都震碎了。李婶倚在我家竹篱笆边上,嘴里嚼着不知道谁家的闲话。

“听说了吗?隔壁老王厂里完蛋了,一锅端,全赔光。”

我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把额头的汗,“那他咋整?”

“听说要去镇上卖煎饼果子。”李婶笑得前仰后合,“堂堂车间副主任,以前多神气啊,出门都是皮鞋擦得锃亮,现在端个摊子,哎呦…”

我没笑,只是望着篱笆外面那条黄泥小路。那条路通向村口,再往前是镇上。老王每天就要顺着这条路,推着他那辆改装三轮车去卖煎饼。

老王家的三轮车是从废品站淘来的,轮子有点歪,车斗上面焊了个简易的煎饼架子,用铁皮和角铁拼凑的。那天他推着车经过我家门口时,我正好在门前劈柴。

“老李,去不?带你尝尝我的手艺。”老王咧嘴一笑,脸上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仿佛下岗这事不值一提。

我放下斧头,“成,晚上收工我就去。”

其实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老王比我大两岁,我们从小一块长大,他读书比我好,后来去了县里的国营厂当了工人,是村里第一个有”铁饭碗”的人。那时候厂里放假,他回村都穿着白衬衫,裤缝笔直,村里的丫头看他的眼神都是闪亮的。

如今一转眼,他成了卖煎饼的。

那天晚上我去了镇上,老王的摊子在市场东门,灯光昏暗。他站在三轮车后面,手法倒是挺麻利,一张煎饼铺开,打个蛋,抹酱,撒葱花,卷好,动作一气呵成。

“跟谁学的?”我接过煎饼,热乎乎的。

“自己琢磨的,”老王笑道,脸上有些倦意,“前两天去镇上其他摊子看了看,回来试了十几遍。”

我咬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酥脆可口。“手艺挺好。”

“那是,咱老王不干则已,干就干最好的煎饼。”他仿佛在开玩笑,但眼神很认真。

围着摊子的几个人开始窃窃私语。“这不是厂里的王师傅吗?怎么…”

老王装作没听见,低头擦拭煎饼铛。铛上的油星子溅到他胳膊上,他也不躲。那一刻,我看见他右手无名指上有块皮肤发白,是结婚戒指取下来的痕迹。听说他厂里停工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连老婆的金戒指都不剩。

村里人还在议论他,背后的话越传越难听。说他没出息,说他倒了大霉,甚至有人说他老婆都想离婚。我问老王烦不烦,他摇摇头,掸了掸身上的面粉。

“皮糙肉厚,不碍事。”

日子一天天过,老王的煎饼摊从没间断过。刮风下雨他也出摊,有时候凌晨三点多就起床和面。我那时在建筑工地干活,有时早出晚归能看见他。冬天的早晨,他的三轮车轱辘印在雪地上,一道长长的印记从村口一直延伸到镇上。

第二年春天,我去镇上办事,看见老王的三轮车旁边多了两把塑料凳子。“生意好了?”

“嗯,现在煎饼一天能卖七八十个,慢慢有回头客了。”他边说边麻利地翻动着煎饼铛。

我注意到他的煎饼跟别家不太一样。他的饼更薄更脆,而且馅料丰富,有时候还会加点特制的酱料。顾客吃了都说好。

“你这煎饼有啥不一样?”

老王神秘一笑,“秘方,不外传。”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老王每天收摊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去镇上图书馆翻阅各种烹饪书籍,研究配方。镇上图书管理员老张后来告诉我,那两年老王借阅的烹饪书籍有一百多本,笔记本写了厚厚三本。

村里人还在笑话他,说他没出息,四十多岁的人了还在街头摆摊。老王的回应很简单——煎饼越做越好,客人越来越多。

第三年,老王的三轮车不见了,换成了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厢经过特殊改装,干净整洁,上面还印着”王氏煎饼”四个字。那时候他已经不止卖普通煎饼,还研发了好几种新口味,什么五香牛肉煎饼、海鲜煎饼,甚至还有水果煎饼。

我去尝了尝他的新品种,确实好吃,不由感叹:“老王,你这煎饼做得真有一套。”

他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我发现,人这辈子啊,干啥都一样,只要用心,总会有出路。”

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镇上看见老王摊位前排起了长龙,足有二三十号人。老王一刻不停地做着煎饼,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滑落。我过去帮他收钱递煎饼,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

收摊时,我忍不住问:“老王,你天天这么拼命,值得吗?”

他擦了把脸上的汗,笑道:“李老弟,我跟你说,我有大计划。”

“啥计划?”

“等着瞧吧。”他神秘地眨眨眼,又低头擦拭起他的煎饼铛来。

那个铛已经用得发黑发亮,边缘有些磨损,但老王每天都细心擦拭,像对待宝贝一样。

第四年,老王在镇中心租了个小店面,门口挂着”王氏煎饼专卖店”的招牌。店面不大,也就十来平米,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柜台后面墙上贴着他研发的二十多种煎饼品种图片,五颜六色,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那年中秋节,我去他店里买煎饼,准备带回家给孩子吃。店里挤满了人,老王忙得连头都抬不起来。我注意到他雇了两个小伙计,都是村里的年轻人。

“生意挺红火啊。”我打趣道。

老王抬头看了我一眼,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还行,勉强糊口。”

他这”勉强糊口”可一点都不勉强。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他的煎饼店一天营业额少说也有三四千。在我们这个小镇上,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有一天晚上收工,我路过他店门口,看见老王蹲在门口,手里拿着计算器和笔记本,皱着眉头算着什么。见我来了,他抬头笑笑,顺手把本子合上。

我没多问,只是说:“下班了还不回家?”

“再琢磨琢磨,”他指了指笔记本,“有点新想法。”

那天晚上回家路上,我脑子里全是老王那副认真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当年一样是下岗,有人消沉了,有人酗酒了,而老王却能东山再起。

不是运气,是态度。

第五年初,镇上最热闹的商业街上出现了”王氏煎饼王国”的大招牌,整整一层楼,装修得明亮气派。里面不光卖煎饼,还有煎饼相关的各种小吃,甚至还有煎饼做的甜点。

开业那天我特意去捧场,店里人头攒动,老王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在店门口迎客。要不是那张熟悉的笑脸,我差点认不出他来。

“老李,来啦!”老王热情地拉住我,“随便点,今天我请客。”

我环顾四周,看着宽敞明亮的店面,精致的装修,还有十几个忙碌的店员,不禁感慨:“老王,你真行啊。”

他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小打小闹而已。”

那哪是小打小闹,据说他这家店装修就花了二十多万。而且他还在筹备第二家分店,地址选在了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

村里人的态度开始变了。以前笑话老王的人,现在见了他都客客气气叫”王总”。一些年轻人还主动来应聘,想在他店里工作。

“听说王总要开连锁店了?”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头坐在一起拉家常。

“可不是嘛,县城那家店比镇上这家还气派呢,听说一个月能赚小十万。”

“谁能想到啊,当初就是卖个煎饼…”

议论声中满是羡慕和敬佩。我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人心啊,真是会变。

第六年,县电视台来采访老王,说他是创业典型。电视里的老王西装革履,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经营理念。采访完播出后,村里人都看了,一时间老王成了名人。

那段时间,我发现镇上出现了好几家仿冒”王氏煎饼”的店,门脸装修得跟老王的店差不多,连招牌字体都模仿。老王知道后也没生气,只是笑笑说:“做得好不如做得久,他们学不去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那些仿冒店开了没多久就关门了,顾客都说味道差远了。

第七年年底,我去县城办事,路过商业街时,被一栋崭新的三层小楼吸引了目光。楼顶巨大的”王氏食品集团”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楼下挤满了人,似乎在举行什么活动。

凑近一看,竟是老王的新总部开业典礼。台上老王西装笔挺,意气风发地在讲话。他说这家公司不只做煎饼了,还要开发更多特色美食,走向全国。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台上神采飞扬的老王,恍惚间还能看见那个推着破旧三轮车,满身面粉的身影。十年沧桑,物是人非。

典礼结束后,老王在人群中看见了我,大老远就招手:“老李!等等我!”

我等他应付完各路宾客,已是一个多小时后。他脱下西装外套搭在胳膊上,领带也松了松,这才更像我认识的那个老王。

“走,找个地方喝一杯。”他拍拍我的肩膀。

小饭馆里,老王点了几个家常菜,又要了瓶二锅头。倒上酒,他举杯道:“老李,谢谢这些年你对我的支持。”

我有些愕然,“我没帮上啥忙啊。”

“你当初没有笑话我,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支持了。”老王一饮而尽,眼圈有些发红。

酒过三巡,老王开始讲起这些年的经历。刚开始卖煎饼那会儿,有天下大雨,他的三轮车被大风刮翻,一天准备的面糊全洒了。回家后,老婆又哭又闹,说他没出息,还扬言要离婚。

“那段时间真是熬人啊,”老王叹了口气,“白天被人笑话,晚上回家还得受气。”

我给他倒上酒,“但你挺过来了。”

“不是我挺,是煎饼挺。”老王笑了,“我就想,既然干了这行,就把煎饼做到极致。研究配方,改良工艺,精选原料…后来慢慢地,顾客多了,收入也上来了,老婆也不闹了。”

他给我看手机里的照片,他在全国各地考察美食的照片,参加行业展会的照片,领奖的照片…还有他和家人在三亚度假的照片,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现在集团有直营店七家,加盟店三十多家,年营业额过千万。”老王擦了把额头的汗,仿佛说这些数字都会让他紧张。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谁能想到,一个卖煎饼的,能做到这个地步?

“老李,其实我一直记得你当初说的那句话。”老王突然说。

“我说什么了?”我一头雾水。

“你说’老王,你这煎饼做得真有一套’。”他笑了,“当时我特别受用,觉得总算有人认可我了。”

我有些惭愧,原来一句无心的话,对他来说竟如此重要。

夜深了,我们走出饭馆。县城的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老王指着不远处那栋三层小楼,自豪地说:“明年这个时候,咱们王氏食品就要上市了。”

我看着他,忽然问道:“老王,你现在这么成功,还记得当初那个破旧的三轮车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记得,怎么不记得?那辆三轮车现在就停在总部一楼展厅里,每天擦得锃亮。”

回村的路上,我想起十年前那个推着破三轮车的老王,再想想今天西装革履的王总,恍如隔世。人生啊,真是难以预料。

村口的大喇叭里,正在播报明天县领导要来村里视察的消息。我突然想起什么,问路过的村支书:“老支书,明天县领导是不是要来看咱们村的特色产业?”

老支书点点头:“是啊,县里要树立老王为典型,说是要推广他的创业经验。”

我笑了。想当年,笑话老王最凶的就是村支书。如今风水轮流转,老王成了村里的骄傲,成了领导关注的对象。

第二天,我路过村委会,看见大院里停了好几辆黑色轿车,县领导果然来了。院子中间支了个台子,老王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正在发言。

“…我的成功没什么秘诀,就是坚持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极致。煎饼也好,别的也罢,态度决定高度…”

掌声雷动。我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台上的老王,还是那么和蔼可亲,笑容里带着些许腼腆。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灰头土脸的下岗工人了,但骨子里,还是那个认准一条路就死磕到底的老王。

发言结束后,老王在人群中看见了我,笑着跟我招手。一群领导和记者围着他,他却挤出来,走到我跟前。

“老李,中午去我店里吃饭啊,我请客。”

我笑着点点头,“行,我一定去。”

他转身又被人群围住,我听见有人问他:“王总,您觉得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老王想了想,说:“认准一件事,用心去做,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了,就不小了。”

这话说得多有道理啊。我站在原地,回想起十年前那个挥汗如雨做煎饼的老王,仿佛还能闻到煎饼的香气,看到他那认真的眼神。

现在,那个卖煎饼的老王,已经成了拥有三层商场的王总。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全心投入一件事,哪怕再小,也能成就不凡。

这不,现在连村口老槐树下的张大爷,谈起老王时都带着敬佩:“人家老王就是有本事,从一个煎饼摊做到如今这般大产业,咱服气!”

而我知道,老王的成功不是偶然。那些起早贪黑的日子,那些被人嘲笑的时光,那些不断研究改良的夜晚…每一步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如今镇上商场三层全是他的,但在我眼里,他还是那个推着三轮车,满身面粉,却从不抱怨的老王。

只不过,现在没人笑话他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