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细想想,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无非是每个人的角度、生活习惯不同罢了。
面对越来越“卷”的环境,你会不会感到焦虑?
面对白开水般的日子,你会不会莫名怅然?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妨读读蔡澜的这本《总有欢喜》。
书中这四句话,让人在无力感中,找到慰藉;在无聊中,感受到涟漪。
01
谁是谁非,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
仔细想想,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无非是每个人的角度、生活习惯不同罢了。
曾看到一个网友的故事,她的母亲把抽屉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说是当垃圾袋用。
抽屉因为装得太满合不上,塑料袋露在外面,非常影响整洁。
她指责母亲把家搞得乱七八糟,母亲反驳她不会过日子。
因为这些琐碎小事,母女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有段时间,网友迷上健身短视频,看一个收藏一个,嘴上说着运动,实际上却是“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
一天,她看着自己满满的“收藏夹”突然意识到:原来,母亲是实物收藏,自己是电子收藏。
想明白后,她不再指责母亲囤积的行为,而是想方设法帮母亲收纳那些舍不得扔掉的东西。
看着女儿的改变,母亲似乎也意识到囤积得太多,所以每次都是适量囤一点,放在女儿给她“定制”的收纳空间里。
有句话说:“整齐是一种科学,凌乱是一种艺术。”
生活方式千千万万种,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没有哪种是绝对正确的,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烦恼不会打扰你;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欢喜就常造访你。
求同易,存异难。
但正是差异化,让世界充满多样性。
打破自己的局限,就会发现,另类的活法也无妨;突破自己的偏见,就会明白,不同的活法也没错。
02
对不起,做不到。
曾有一位读者从文章中知道了蔡澜帮助他人的事,遇到蔡澜后,竟直接让其帮自己介绍工作。
蔡澜跟他聊了几句,给他指出了应聘渠道,但他非要让蔡澜直接向朋友推荐。
这唐突的要求让蔡澜哭笑不得。之前蔡澜帮一位朋友介绍工作,那是因为蔡澜认可朋友的能力、人品。
但这个陌生人,蔡澜只和他说了两句话,对他什么都不了解,怎么敢向朋友推荐呢?
“对不起,做不到。”蔡澜说完这句话后,就离开了。
对不起,是礼貌,是修养,并不是自己做了错事,只是不想纠缠,给对方台阶;办不到,是实情,是态度,并不是自己不近人情,只是能力有限,不为难自己。
面对拎不清的人,这干脆果断的拒绝,就是恰当的回应;面对无理的要求,这掷地有声的回复,就是明确的态度。
许久不见的同学找你借钱,多年不联系,早已不知根知底,可以断然拒绝;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平时没交集,旅游借宿自己家,可以毅然说不。
你若敢提超出我边界的要求,我就敢理直气壮地拒绝。
你不嫌尴尬,我也不嫌不好意思。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界限,无形中也在塑造对方以后的行为。
“对不起,做不到”可以成为我们防御的盾牌,让自己不被无理的要求束缚,不被不必要的关系烦扰。
03
说是准时,我这个人绝对不准时,只有早到。
与他人约,准时到,是尊重,是礼遇;与己而言,早些到,是风度,是涵养。
之前,我利用周末参加了一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都不太记得了,但培训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并影响至今。
她说:“准时到就是迟到,你们至少要提前5分钟到。”
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
参加培训如果准时到,这时课程已经开始,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慌张之间很难马上静下心来进入状态,如此一来,前面的课程内容就很容易错过。
如果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那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些缓冲时间,等培训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调整好状态了。
后来,只要是外出场合,我都提前5分钟到。这样,自己不用那么赶,因为不慌张,心态也平和。
我在店里工作时,同事们特别喜欢跟我搭班。因为我在,他们感觉有人托底。
久而久之,我就给人留下靠谱的印象。合作机会,越来越多。
所以,如果想改变处境,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妨先从时间观念开始,养成微习惯,凡事预留5分钟。
现下流行的“松弛感”,你可曾想过松弛感来自哪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松弛感就来自你的从容自如。
试想一下,当你火急火燎赶去做一件事时,还能有松弛感吗?
准时的人,内心的秩序性强,焦虑指数较低。因为准时的人,考虑相对周全,通过提前行动来应对突发情况。
不迟到,是底线;若早到,会淡定。
习惯早到的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的焦虑都会有所缓解。
04
记那么多仇干什么?
前几天,和表妹聊天时,问她怎么看待同事曾经的刁难以及婆媳矛盾。
表妹云淡风轻地说:“若不是那个同事使绊子,或许我的动力不足,早就‘躺平’了。现在我能跳槽到更大的平台,还得感谢他呢!”
哇,不记仇,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状态真棒。
至于之前的婆媳矛盾呢,她则更看得开了,她不但列举了公婆对她的好,伺候她月子、帮忙带孩子、出钱又出力接济这个小家……
她还主动承认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不过脑子伤人的话、经外人挑拨而误会公婆……
她认为人与人之间都不可避免出现问题,更何况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公婆都不记仇,真心真意真情地维系关系,自己就更不必斤斤计较,毁了一家人的和谐。
与人打交道,难免会产生摩擦。如果事事记仇,会被仇恨裹挟和蒙蔽。
记仇,会使亲人之间,隔阂更深;记仇,会让朋友之间,出现裂缝;记仇,会让自身意念,陷入困局。如此,就容易消极悲观,置美好于不顾,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不记仇,是让自己不被消极淹没。
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很多人调侃自己现在的记忆力像鱼一样,只有7秒。
在有限的记忆里,不妨选择性积极关注,只记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内在匮乏的人,常产生恨意;内在丰盈的人,会产生爱意。
试着摒弃匮乏,与丰盈链接,让潜意识的恨,慢慢消融掉。
遗忘恨,才能遇见爱,邂逅温馨,感受圆融。
对方的生活方式,无关对错,尊重就好;不合时宜的要求,不予理会,拒绝就好;良好的时间观念,需要准时,提前更好;鸡毛蒜皮的仇恨,没有意义,忘记就好;拥有此处世哲学,人生当然处处有欢喜。
来源: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