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为“分析评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场景,识别研判未来汽车标准化发展方向。”并且明确指出要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和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需求研究。
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终于到来,共计23条围绕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标准质效、强化实施应用的内容看点十足。
其中围绕新能源汽车最具看点的内容有三点。
笔者将为读者朋友们详细解读三大要点。
内容为“分析评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场景,识别研判未来汽车标准化发展方向。”并且明确指出要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和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需求研究。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应用即将实现,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物理特性决定了难以在安全性能方面做到极高的水平;可不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具备制造成本优势,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可以说这两类电池已经成为“利润奶牛。”所以固态电池的应用难免会存在障碍,但是在上述要点发布之后,相信再没有力量可以阻挡固态电池的产业规模化。
电动汽车换电标准子体系的相关内容同样值得解读。
车辆的补能方式探索方向从来不是一种,充电、换电和氢燃料电池始终在同步探索;可是由于换电模式的初期投入成本较大,而充电的成本优势非常突出,于是以“超、快”充电为噱头的系列汽车产品逐渐成为换电模式探索之路上的障碍,综合营销的强势,如果再不对换电模式加强保护则难免会走向歧途。
反之,换电模式也将迎来春天,一系列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企业将迎来利好。
推动电动汽车远程服务和管理等标准发布,以及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标准实施不再是业内人士的分析预测。
此次不仅要完善相应标准且要推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标准的审批。
具体包括但不仅限于推进动力电池耐久性、热管理系统等标准审批,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通俗来解读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参考不再只是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一面之词,未来将会有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动力电池是不能装车使用的。而热管理系统则保证电池不出现热失控(燃爆)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点对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而言是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段内容中还提到了“加快驱动电机系统效率试验方法标准制定,开展分布式驱动电机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车载氢系统等标准预研,强化关键系统部件质量要求。”
可以理解为驱动电机的效率、能耗和混动系统的相关技术领域也将会有新的标准,现在一味地堆叠电动机来冲击性能极限的思路很有可能会改变;下一阶段则有可能是逐步提升驱动系统效率,将降低能耗作为技术攻关的方向。
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和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
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没有相应强制性国标的前提下,各大汽车制造商均可以打“擦边球。”也就是对于系统功能的边界进行模糊化描述,一定程度夸大系统功能;结果难免造成一部分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的错误理解,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因为错误理解和操作从而造成交通事故。其造成的连锁效应和蝴蝶效应已经不容忽视,而想要解决该难题则需要有强制性国标,相信就快到来了。
与这一则要点能够呼应的是“强化汽车标准宣传推广”的描述,其中提到综合运用一图读懂、标准云课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加强标准宣传;而且要扩大标准宣传和培训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企业标准化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
未来的汽车制造商很有可能要担负起“教育消费者”的责任,就像是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多年前讲过的那句话。
当然从技术或产品发布的阶段就需要严格遵守标准去描述。
至此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系列矛盾现象将逐步得以解决,汽车产业也将逐步从围绕价格和营销的无序竞争转变为围绕技术的良性竞争。汽车产业会向好,拭目以待。
来源:天和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