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红包”值得探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0:26 3

摘要:近年来,我国多地试点推行婚育奖励政策,通过现金补贴、消费券、实物礼包等方式鼓励适龄青年结婚生育。从山西吕梁的1500元“初婚红包”到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最高4万元的“村级奖励”,再到浙江常山县的“适龄婚育阶梯补贴”,创新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多地试点推行婚育奖励政策,通过现金补贴、消费券、实物礼包等方式鼓励适龄青年结婚生育。从山西吕梁的1500元“初婚红包”到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最高4万元的“村级奖励”,再到浙江常山县的“适龄婚育阶梯补贴”,创新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婚育不仅是家庭事务,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命题。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历史新低。4月25日,民政部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2024年一季度同比再降8.1%。为鼓励年轻人结婚,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行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今年5月10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其中一条重要修改内容是,实行结婚登记“全国通办”。各地推行婚育奖励的积极探索,既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诚意。这一措施在短期内可能对部分群体产生激励作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潜在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有人认为,不太可能因为政府的一些奖励措施就轻易做出结婚决定。深圳某区试行的“结婚补贴”显示,受补贴群体中因政策直接促成的婚姻仅占12%。经济学上的“价格弹性失灵”在此显现。还有人表示,补贴政策实为对冲婚姻经济门槛,但将情感选择量化为经济问题,可能模糊婚姻本质,认为“与其发钱鼓励结婚,不如加大生育补贴的力度,这对生育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毕竟,婚姻自由的本质,是给予人们说“我愿意”的底气,而非“我不得不”的无奈。还要看到,婚育成本涉及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压力,若缺乏系统配套,短期补贴可能沦为“撒胡椒面”。某婚恋平台的数据显示,62%的年轻人将“情感契合度”置于经济考量之上,物质激励难以扭转价值排序。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政府给他们发婚育红包只是一个“小切口”,他们期待后续还将有更大规模、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组合拳。比如,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因素,推动人口与财政、货币、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等。从杭州试点的“婚姻消费全链条补贴”,到上海推行的“婚姻辅导学分制”,当政策设计从“催婚”转向“助婚”,从经济补贴扩展到权益保障、文化引导、公共服务升级,或许就能真正构建“想结婚、能结婚、婚得好”的社会生态。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