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开启可计算的世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10:26 1

摘要: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信息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人脑是信息化的主体,语言和文字是载体,经过人脑计算,持续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之后电脑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效率和进程。现在,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计算机辅助信息化阶段进入计算

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信息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人脑是信息化的主体,语言和文字是载体,经过人脑计算,持续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之后电脑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效率和进程。现在,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计算机辅助信息化阶段进入计算机主导信息化阶段,这一过程即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的世界可能将从物理世界主控发展到网络空间主控,形成一个可计算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从计算机辅助信息化阶段到计算机主导信息化阶段”,就有了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简明概念和判定标准: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从原来由人脑为主导、计算机为辅,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主导、人脑为辅,就可以归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在这个转型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它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拐点。从信息化程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化的功能与智能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催化了信息化进程的深度与广度。从人工智能本身来看,广义上的人工智能,本质是将人类任务委托给计算机执行,实现从人脑智能向机器智能的转换,这一变迁本身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示范。

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应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区别于人的潜能边界与独特优势,以预测未来人机协同的各种可能前景。

关于人工智能的潜能边界,之前人们认为,人类智慧在科研与创新方面拥有着独特优势,这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的。但深入探讨后发现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科研与创新的本质,是否也可归结为一种高级形式的计算与信息处理?若是如此,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与进步,人工智能拥有科研与创新的能力或许仅是时间问题。当前人工智能表现出来的“局限”,不过是算法尚未成熟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表现。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引领各行各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但对奋战在数字化转型一线的信息化从业者而言,在应用人工智能时还须考虑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首先,算力资源瓶颈。高端人工智能服务器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能耗巨大,传统机房基础设施难以承载。其次,技术落地之困。在纷繁复杂的人工智能迷宫中,甄选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技术应用方案成为一大考验。再次,创新实践的探索,超越现存的聊天机器人与内容生成应用,寻求更多能够深刻影响行业生态的成功案例,仍会力不从心。总之,应用人工智能,我们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数字化转型的终点在哪里?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蓝图是形成电脑可计算的世界,具有互联万物、数据全集、泛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为线上感知真实世界,线下普及智能服务。通过超级智能的算法,实现充分的计算智能操控,让世界运行变得更有序。

一个完美的世界应是一个计算机充分可计算的世界,这是数字化最终的理想境界。在此方面,计算机拥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不需要激励,它会做到真正的竭尽所能,既能完成眼下的任务,又能兼顾创新发展。

然而,数字化转型不仅标志着计算机从辅助向主导角色的演变,还预示着控制权的核心领域将从物理世界向网络空间转移。当下,尽管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但人类仍然是物理世界的主要决策者与操控者。但随着未来万物互联的全面实现,数据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届时网络空间的自主性与主导地位将日益凸显。如果网络空间像物理世界一样真实,那物理世界会不会像网络空间一样虚幻?

也许,世界的本质是数字的,而数字化最大的特点是离散、非连续的。那么,我们的世界是否非连续的?在物理界,普朗克告诉我们,能量传递是非连续的,它是一份一份传递的,像数据包一样;玻尔告诉我们,原子状态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空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2000多年前,老子把宇宙规则称为“天道”。到了现代社会,物理学的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万物都趋向于寂灭,除非有外力做功。信息化是否就是这个外力,让世界更加有序?也许这个问题的解答,未来可以为我们真正解开数字化的本质。

(作者系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教授)

作者:王继龙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4版 版名:智慧教育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