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雄主耶律隆绪:从少年天子到开创辽朝全盛时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10:32 1

摘要:公元 982 年,辽景宗耶律贤在出猎途中突然病逝,年仅 12 岁的耶律隆绪仓促即位,成为辽朝的第六位皇帝,史称辽圣宗。因新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其母萧绰(萧燕燕)以 “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 为由,开始了长达 27 年的摄政生涯。

公元 982 年,辽景宗耶律贤在出猎途中突然病逝,年仅 12 岁的耶律隆绪仓促即位,成为辽朝的第六位皇帝,史称辽圣宗。因新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其母萧绰(萧燕燕)以 “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 为由,开始了长达 27 年的摄政生涯。

萧太后出身契丹贵族,父亲萧思温是辽朝的宰相,母亲是燕国公主。她自幼聪慧,极具政治才能,在辽景宗在位时就已参与朝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临朝摄政后,萧太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内部,宗室亲王手握重兵,对皇位虎视眈眈;外部,北宋政权崛起,对辽朝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为了稳固皇权,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她重用汉族大臣韩德让和契丹贵族耶律斜轸,将他们视为心腹,委以重任。韩德让出身汉族世家,深受汉文化熏陶,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治理经验;耶律斜轸则是契丹皇族,军事才能出众,在辽军中威望颇高。萧太后赋予他们军政大权,让韩德让总领宿卫,掌控宫廷禁军,确保皇室安全;任命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掌管军事事务,稳定军队局势。

同时,萧太后以雷霆手段解除了宗室诸王的兵权。她下令诸王 “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将他们限制在各自的府邸,禁止私下交往,防止他们结党谋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萧太后迅速稳定了辽朝的统治秩序,为后续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稳定内部局势后,萧太后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一场全面的汉化改革即将拉开帷幕。

萧太后摄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汉化措施,为辽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她大力整顿吏治,广开言路,“纳谏善闻”。她深知官员的素质和廉洁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严厉打击贪污腐败,选拔有才能、品行端正的官员担任要职。同时,她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在萧太后的治理下,辽朝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朝廷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

经济上,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她下令释放奴隶,让他们成为自由的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多次减免百姓的赋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她还非常注重保护农业生产,史载她曾告诫辽军打猎时不得妨害农业生产,以免影响百姓的生计。这些措施促进了辽朝农业的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文化上,988 年起,萧太后推行科举改革,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辽朝的官员选拔主要依靠世选制度,即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进入仕途。萧太后推行科举制度后,每年开科取士,录取人数从最初的寥寥数人逐渐增至 30 - 50 人。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契丹贵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也为辽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张俭、杜防等一批优秀的汉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他们在辽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辽圣宗统治时期,宋辽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战争一触即发。1004 年,辽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军事准备,萧太后与耶律隆绪决定亲率大军南下攻宋,试图在军事上取得更大的优势。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凭借着契丹骑兵的强大机动性,迅速突破了宋军的多道防线,长驱直入,直抵澶州城下。澶州位于黄河岸边,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澶州失守,汴京将直接暴露在辽军的兵锋之下,北宋政权岌岌可危。

面对辽军的强大攻势,北宋朝廷内部一片恐慌。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和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为代表的部分大臣,被辽军的气势所吓倒,主张放弃抵抗,迁都南逃,以避辽军锋芒。他们认为,辽军勇猛善战,宋军难以抵挡,迁都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图反击。然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他深知,迁都不仅会动摇军心民心,还会让辽军更加肆无忌惮,北宋将失去大片国土。寇准认为,宋军虽然在战场上暂时处于劣势,但仍有一战之力。他极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宋军士气,以扭转战局。寇准对真宗说:“陛下御驾亲征,三军将士必定士气大振,我们再派部队袭击辽军的后方,辽军一定会失败的。如果陛下南迁,军队没了主心骨,就会抵挡不住辽军,敌军就会觉得我们软弱可欺,长驱而入,那样,大宋的江山就将不复存在。” 在寇准的坚持和劝说下,宋真宗最终决定亲自北上抗敌。

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后,登上北城楼鼓舞士气。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临前线,顿时士气大振,高呼万岁,声音响彻方圆数十里。宋真宗的到来,犹如一剂强心针,让宋军的军心得到了极大的稳定,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在辽军方面,大将萧挞凛恃勇轻敌,在率军进攻澶州时,被宋将张环以床子弩射杀。床子弩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远程武器,需要多人操作,发射的箭矢如同标枪一般,具有极强的杀伤力。萧挞凛作为辽军的主将,他的战死对辽军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辽军的进攻势头也因此受挫。这一突发事件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前,辽军凭借着凌厉的攻势,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而萧挞凛死后,辽军开始陷入了被动,他们不仅要面对宋军的顽强抵抗,还要担心自身的安全。辽军深入北宋境内,战线过长,补给困难,一旦被宋军切断后路,就会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辽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和谈的声音。

萧太后审时度势,认识到继续战争对辽军不利,于是决定通过和谈来结束这场战争。宋真宗本就无心恋战,渴望和平,他也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避免更大的损失。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 1005 年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约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各守疆界;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表面上看,《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似乎是一份屈辱的条约,北宋不仅要向辽国缴纳岁币,还承认了辽国的平等地位。然而,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却对宋辽两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从和平稳定角度而言,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局势,开创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在这百年间,宋辽两国边境安宁,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边境地区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百姓们无需再担心战火的侵袭,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和生活。这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和平的环境下,北宋和辽国都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国内的建设和发展中,推动了各自国家的繁荣。

在经济交流方面,盟约签订后,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北宋的制瓷、印刷、纺织等技术和丰富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传入辽国,促进了辽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辽国的马匹、皮毛、药材等特产也流入北宋,满足了北宋市场的需求。双方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榷场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还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贸易,两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化上,宋辽两国在和平时期 “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互使达三百八十次之多。双方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儒家文化在辽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辽国的贵族和百姓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同时,辽国的契丹文化也对北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北宋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学术、艺术等方面,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辽国的服饰、饮食等习俗逐渐传入北宋,受到了一些人的喜爱;而北宋的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在辽国得到了欣赏和传播。

1009 年,萧太后病逝,耶律隆绪开始亲政。亲政后的耶律隆绪并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而是将汉化改革推向了更深层次,其中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耶律隆绪进一步推进科举改革,他将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燕云地区扩展至全国,让更多的汉族士子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他建立了 “乡、府、省” 三级考试制度,考生首先要通过乡试,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合格后,才能参加省试。这种层层选拔的制度,确保了选拔出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素质。在考试内容上,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如《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这不仅考查了考生的文化知识,还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据《辽史》记载,“每岁取士至五十人”,录取人数的增加,为辽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在耶律隆绪的大力推动下,科举制度在辽朝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一批优秀的汉族士子脱颖而出,张俭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张俭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 年),张俭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第一名。他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深受上官、同僚的敬重。辽圣宗到云中一带游猎时,当地节度使向他推荐了张俭,称其为 “一代之宝物”。辽圣宗召见张俭后,对他的才学和人品十分赞赏,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张俭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都很合辽圣宗的心意。此后,张俭备受辽圣宗青睐,历任监察御史、司门外郎、枢密使、节度使、左丞相等要职。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一件袍子穿了三十年都舍不得更换。在他担任宰相期间,辅佐辽圣宗处理政务,为辽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辽朝的 “汉臣领袖” 。

除了张俭,还有许多汉族士子通过科举进入辽朝官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汉族官员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管理经验,与契丹贵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辽朝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仅为辽朝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得辽朝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

在辽初,由于契丹族和汉族在社会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辽朝实行 “同罪异罚” 的民族分治政策。这种政策规定,契丹人与汉人犯同样的罪,处罚却截然不同。例如,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仅需赔偿牛马即可;而汉人若殴打契丹人致死,则要被处以死刑,还要连累家人为奴。这种不平等的法律制度,严重损害了汉人的权益,加剧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耶律隆绪深刻认识到了 “同罪异罚” 政策的弊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他亲自主持修订法律,致力于实现契丹与汉人的法律平等。他多次下诏修订法律,放宽盗窃量刑标准,决意要改变轻重不当的律条,使刑罚轻重适当。同时,他主张消除民族歧视,实行贵贱 “准法同科”。他明确下令,契丹人与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等科之”,废除了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仅需赔偿牛马的不平等条款。后来,他又加入 “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等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

在修订法律的过程中,耶律隆绪还注重加强吏治,严明执法。他对各级官吏要求非常严格,严加控制严酷、违法徇私的官吏,对于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官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甚至 “招夺官”。他多次派遣代表到各地审决冤狱,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通过这些措施,辽朝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司法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法律的统一,使得契丹族和汉族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地位,打破了民族之间的法律壁垒,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契丹族和汉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逐渐增多,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契丹人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化和礼仪,汉族人也逐渐了解和接受契丹族的风俗习惯。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得辽朝的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辽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稳固了国内统治、与北宋达成和平共处的局面后,耶律隆绪将目光投向了东北方向的高丽。高丽位于朝鲜半岛,在当时是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权,其地理位置对于辽朝的东北边疆安全至关重要。1014 - 1020 年间,为了稳固东北边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耶律隆绪三次亲征高丽,这三场战争在东北亚地区掀起了惊涛骇浪,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

第一次征讨发生在 1010 年,起因是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君篡位,擅立王询为高丽王。耶律隆绪以此为借口,亲率大军东征高丽,他任命皇弟楚国王隆佑留守京师,北府宰相、驸马都尉萧排押为都统,北面林牙僧奴为都监,率领大军向高丽进发。辽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高丽的防线,渡过鸭绿江,康肇率军抵抗,但失利后退守铜州。在随后的战斗中,康肇再次出战,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生擒康肇及其副将李正,辽军追杀高丽军队数十里,获得了他们丢弃的粮饷、铠仗。铜、霍、贵、宁等州见势不妙,纷纷投降。萧排押率军继续前进,至奴古达岭时,遭遇高丽敌兵,但辽军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击败了高丽军队。王询见局势危急,上表请求朝见,耶律隆绪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禁止军士抢掠,任命政事舍人马保佑为开京留守,安州团练使王八为副留守,派太子太师乙凛等率骑兵一千人,送保佑等赴开京。然而,高丽守将卓思正却杀死辽使者韩喜孙等十人,率兵出城阻拒辽军,马保佑等被迫回营。耶律隆绪得知后,派乙凛率军攻击卓思正,卓思正不敌,于是奔赴西京。耶律隆绪率军围城五天,未能攻克,于是歇驾于城西。此时,高丽礼部郎中渤海陀失前来投降。之后,耶律隆绪派萧排押、盆奴等攻开京,击败高丽军队,王询弃城逃跑,辽军纵火焚烧开京,追击至清江后回师。虽然辽军在此次征讨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并没有达到完全征服高丽的目的。

第一次征讨后,高丽虽然表面上向辽朝表示臣服,但实际上仍然心怀异志,对辽朝的命令阳奉阴违。1014 年,耶律隆绪再次出兵征讨高丽。辽军在这次征讨中遭遇了高丽的顽强抵抗,高丽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给辽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辽军虽然奋勇作战,但由于高丽的抵抗过于激烈,且辽军战线过长,补给困难,耶律隆绪不得不再次班师回朝。

1018 年,耶律隆绪第三次亲征高丽。他任命东平郡王萧排押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高丽进发。萧排押率军直奔开京,一路上倒也顺风顺水。可谁知道,高丽军早就在半路上设下了埋伏。高丽名将姜邯赞用大绳和牛皮拦截河水,等契丹军一到,立马放水淹没敌军,契丹军还没到开京,就先吃了个大亏。不过萧排押率领主力继续向开京挺进。姜邯赞和姜民瞻带兵一路追击,在慈州、马滩等地与契丹军展开激烈交锋。显宗王询亲自坐镇开京,下令实行坚壁清野,把城外百姓全都召集入城,准备与契丹军死磕到底。萧排押率军抵达开京城下,却发现高丽早已做好了长期抵抗的准备,而自己的补给线被切断,军中粮草日渐匮乏,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撤军。姜邯赞带领大军穷追不舍,在龟州一带对契丹军发动了猛烈攻击。契丹军疲惫不堪,又遇上大风大雨,顿时溃不成军,四散奔逃,不少将领战死沙场,幸存者也狼狈不堪,这场战役被高丽人称为 “龟州大捷” 。

三次征讨高丽,辽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给高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高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最终,高丽认识到无法与辽朝长期对抗,于是选择向辽朝称臣纳贡,接受辽朝的册封。双方以鸭绿江为界,高丽成为辽朝的藩属国。此后,高丽定期向辽朝进贡方物,辽朝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丽的安全。辽丽之间的宗藩关系确立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趋于稳定,为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宗藩关系下,双方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促进了东北亚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在东征高丽的同时,耶律隆绪也没有忽视西方的局势。1026 年,为了打通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掌控西域商路命脉,耶律隆绪挥师西征回鹘。回鹘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唐朝时期曾建立过强大的回鹘汗国,势力范围涵盖了漠北、西域等地。后来,回鹘汗国虽然衰落,但回鹘人在西域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分布,并且建立了多个政权,其中以甘州回鹘最为强大。甘州回鹘位于今天的甘肃张掖一带,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北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

耶律隆绪任命西北路招讨使萧惠为统帅,率领大军向西进发。萧惠是辽朝的一员猛将,他作战勇猛,富有谋略,在辽军中威望颇高。辽军一路西进,首先遭遇了甘州回鹘的顽强抵抗。甘州回鹘深知辽军的来意,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有利的地形,顽强地抵御着辽军的进攻。萧惠指挥辽军多次发起进攻,但都被回鹘军队击退,辽军损失惨重。然而,萧惠并没有气馁,他仔细观察回鹘军队的防御弱点,调整了作战策略。他命令辽军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一方面对甘州城进行严密包围,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派精锐骑兵在周边地区设伏,打击回鹘的援军。

在辽军的强大攻势下,甘州回鹘的防线逐渐被突破。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辽军终于击败了甘州回鹘政权,控制了丝绸之路北道。为了巩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耶律隆绪在西域设立了 “镇、防、维” 三州,派驻官员进行管理,并实行屯田驻军政策。辽朝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北路招讨司,负责管理西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确保了辽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通过这些措施,辽朝成功打通了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使辽朝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从此,“西域商路,尽入辽境” ,辽朝的国力也因此达到了鼎盛。

随着对西域商路的掌控,辽朝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通过辽朝的贸易通道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流入辽朝。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辽朝经济的繁荣,还丰富了辽朝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文化交流也在贸易往来中得以加强。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随着商路传入辽朝,与辽朝本土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此外,辽朝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也对西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耶律隆绪在位长达 49 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统治对辽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 27 年,他在萧太后的摄政下,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为辽朝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萧太后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耶律隆绪的成长之路,也为辽朝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段时期,辽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亲政后的耶律隆绪,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他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继续推进改革,将辽朝推向了 “制度巅峰”。在他的统治下,辽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官僚体系更加高效,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强国之一。他的改革举措,不仅促进了辽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加强了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耶律隆绪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爱好者。他 “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作曲达百余首”,汉文化修养深厚,堪称 “文武全才”。他对汉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爱好上,还体现在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中。他积极推广汉文化,鼓励契丹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的文化政策,使得辽朝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特点,为辽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史学家脱脱对耶律隆绪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 脱脱的评价,充分肯定了耶律隆绪在辽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耶律隆绪的统治,不仅缔造了辽朝的全盛时期,更以开放包容的政策,推动了契丹民族与汉族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改革举措,如科举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的统一等,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少年登基时的风雨飘摇,到晚年离世时的四海臣服,耶律隆绪用一生诠释了 “雄主” 的真正内涵 —— 以铁血开疆拓土,以文治融合万邦。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帝王中的杰出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进步而努力奋斗。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帝王的担当和智慧,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