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激活文艺评论新生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10:27 1

摘要:在手机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文艺活动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创作者、受众与评论者之间的互动不再受限于时空,甚至彼此的身份边界也逐渐模糊。网文的“本章说”、视频弹幕、直播互动等新形式,让大众得以实时参与文艺作品的讨论与再创

在手机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文艺活动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创作者、受众与评论者之间的互动不再受限于时空,甚至彼此的身份边界也逐渐模糊。网文的“本章说”、视频弹幕、直播互动等新形式,让大众得以实时参与文艺作品的讨论与再创作,形成了一种数字时代特有的“共时性”评论生态。这种生态不仅丰富了文艺评论的形态,更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在场感与活力。

对受众而言,随着文艺的繁荣发展和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对文艺活动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一些主播凭借“知识型直播”迅速走红,一些学者以幽默犀利的古诗词解读在网上“圈粉”,这些现象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他们的成功固然得益于网络平台的流量助推和个人魅力,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精准踩中了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深度的渴望。然而,信息爆炸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让文艺评论面临新的挑战——海量内容快速生成,却往往流于浅表,真正有深度、有见地的评论反而成为稀缺资源。这一矛盾恰恰激发了公众对高质量内容与深刻见解的追求。

对文艺创作者而言,可怕的往往并非批评或误解,而是被彻底忽视。因为被忽视意味着作品失去了引发共鸣的机会,而唯有被感知、被讨论,创作者才能从中获得反馈与能量。在对话中思考,在质疑中辩护,在误解中澄清,这些互动能帮助创作者保持清醒的主体性,甚至激发出更深层的创作动力。

文艺评论者扮演着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关键角色。他们通过主动发声赢得话语权,同时也以评论的方式介入社会公共生活。当下的文艺市场喧嚣与浮躁并存,文艺产品层出不穷却良莠不齐,这对评论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许多学者已率先行动,积极参与线下沙龙、讲座,并入驻微博、豆瓣、播客、短视频等平台,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专业知识,引导公众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评论语言的通俗化与形式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深度的消解。相反,它要求评论者走出书斋,适应新媒介的传播逻辑,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输出观点,让文艺评论既保持深度,又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对话。

当然,文艺评论因网络扩大影响,但不应止步于网络影响。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的文艺热情,引导公众走进展览馆、剧院、音乐厅,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因此,文艺创作者、评论者以及相关团体应与书店、图书馆、文化场馆等机构紧密合作,通过线下活动拉近艺术与受众的距离。

总的来看,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承载社会议题,直达个体心灵,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基于个人感受发表见解。然而,矛盾的是,尽管公众对某种“深度”文艺始终怀有好奇与向往,却很可能因一些因素难以触及核心内涵,导致文艺与受众之间仍存在一定隔阂。

正因如此,文艺在社会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可以成为不同观点交锋与融合的缓冲地带。专业评论者需要积极构建理性对话的公共空间,让文艺真正回归人民,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其社会价值。

电子邮箱:Chnjinju@yeah.net

来源:豫云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