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新时代相遇,非遗技艺如何焕发新生?跨界设计师胡一威携手青年艺术家、掐丝珐琅手艺人董慧,以一面镜子为媒介,将掐丝珐琅工艺与当代艺术语言融合,创作出《繁花·万象》。这件作品不仅是非遗创新的实践样本,更是传统技艺对话未来的生动注脚。
在《繁花·万象》的创作中,胡一威选择以镜子为载体,在下方做出人形留白,打破非遗作品的静态表达。“作为一件展品,它不仅可以在画面上展示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还可以跟观众进行互动。每个人站在镜子前所产生的图像,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理念引起了董慧的共鸣。从设计稿到成品,两人经过磨合,最终以镜面为“画布”,用金丝勾勒出繁花盛景,将掐丝珐琅工艺推向全新维度,照见非遗的昨日与明天。
“在镜子上掐丝和点蓝,难度会比在其他的材质上高很多。”董慧坦言。传统掐丝珐琅多用于平面或小件器物,而《繁花·万象》的镜面面积大、材质特殊,金属丝贴合设计图样的难度大大提升。更棘手的是,点蓝时釉料需与水调和,长时间浸泡易导致金丝松动。“所以,我们也是在跟时间在作斗争。”董慧说。
色彩呈现亦是挑战。在设计稿中,胡一威使用了传统景泰蓝里经典的宝蓝色,然而,在实践中,董慧发现宝蓝色与渐变效果十分难以呈现。经过反复试验,她将两种釉料叠加,辅以渐变手法,最终让牡丹花瓣在光影中呈现出流动的质感。“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两大审美体系的互相博弈,大家都是会作一些妥协。在跨界设计中,互相妥协、互相调整也是过程的一部分。”胡一威总结道。
《繁花·万象》的创作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过程。基于不同的材质,董慧制作了两版作品,虽然遵循着同样的设计稿,但手工点蓝的随机性与手艺人的新理解让每朵牡丹的渐变层次都独一无二。“同一款设计经纯手工制作后,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性格,这正是手工技艺的魅力。”胡一威说。
这种理念也延伸至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冯宝胜的合作中。两套以“四季”为主题的瓷壶,一套大都呈现红紫色,另一套则生出七彩火彩。手工创作充满不确定性,也因此诞生了无限可能。
从镜面装置到德化瓷壶,胡一威的实践印证着他的观点:“每一个时段的非遗,都应该有自己贴合时代、贴合当下审美的转变,我们要勇于融入更多未来的可能性。”非遗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之源。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