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榜样丨唐学梅:用坚守诠释孝老爱亲 以行动书写人间大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11:19 2

摘要:丈夫去世近30年,照顾养子女以及相继病倒的公婆,用辛勤的双手托举起这个家,为公婆送终,送养女出嫁……如今,78岁高龄的她还照顾着脑瘫的养子,用39年的爱心诠释超越血脉的母爱,她就是岱岳区范镇范东村村民唐学梅。

丈夫去世近30年,照顾养子女以及相继病倒的公婆,用辛勤的双手托举起这个家,为公婆送终,送养女出嫁……如今,78岁高龄的她还照顾着脑瘫的养子,用39年的爱心诠释超越血脉的母爱,她就是岱岳区范镇范东村村民唐学梅。

1969年,唐学梅嫁到范镇范东村,和冶连喜结为夫妻,婚后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婆媳相处融洽,家庭和睦,多有口碑。因婚后一直未能生育,两人便领养了一个女孩。1986年,唐学梅的小姑子在路上捡到一个男婴,虽是一个脑瘫弃儿,但从那时起,唐学梅一直把他养在身边。

“别人都说,连他的亲生父母都不要他,你何苦捡这么一个累赘回家。但这是一条人命,我不能让他就这么死了。”唐学梅说。家人想将男婴送走,村民也多有议论,心地善良的唐学梅不忍心让他再次被遗弃,不顾丈夫和亲属的极力反对,坚持收养了他,还多次去外地求医,希望能够将其治愈。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6年唐学梅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两个孩子都未成年。2000年,70多岁的婆婆又突发脑梗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不久后,她的公公也因年老体衰导致生病卧床。四口人需要照料,一日三餐、田间农活均需打理,给卧病在床的老人翻身擦洗,照顾脑瘫的孩子……成了唐学梅的生活日常。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肩负起照料公婆和孩子的重任,书写着中国农村最朴素的孝道范本。她说:“我公婆脾气好,对我也好,照顾他们是应当应分的事。”

回忆起半生艰辛,唐学梅说,“现在的日子很好,几年前我就不种地了,家里也没什么活,村里经常有人来陪我说话,帮我做饭、打扫卫生,我很感激。”如今,每天陪在唐学梅身边的亲人只有30多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养子。

照顾脑瘫患儿的日常远比常人艰难,生活起居需要人全程照料,孩子手脚不便,拿不住勺子、碗,一直到14岁,都是唐学梅喂饭;大小便失禁是常事,唐学梅都是耐心为他换洗衣物,深夜还要多次起身为孩子更换尿布、协助翻身,十余年未曾有过整夜安眠。即便在极度疲惫时,唐学梅也从未流露半分烦躁,始终以温和态度悉心护理。

经过唐学梅十几年如一日的耐心教导,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吃饭穿衣,只是手抖得厉害,吃饭时会掉一地的食物残渣,每每吃完还要收拾打扫。怕孩子走路跌倒,唐学梅特地给每双鞋子上缝了鞋带,让孩子系在脚腕处,一针一线都是母爱的体现。

“每次我们来家里帮忙,他都喊我们‘喝水’,很有礼貌。”范东村片长孙桂芬说,唐学梅的辛勤付出不仅村民们看在眼里,孩子更是记在心里,“别看他说话不利索,但心里什么都明白,恨自己不能干活,不能赚钱,没办法帮妈妈。”

“唐学梅大娘嫁到范东村真是不容易,丈夫去世后独自照顾公婆、抚养儿女,我们打心底佩服,也尽力在生活上给她提供帮助。”范东村宣传员刘荣说,村里的人提及唐学梅都竖大拇指,都认为她不仅是好妈妈、好媳妇、好儿媳,更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最好照护人”、新时代泰安榜样等。

记者:冯子凝

摄影:隋翔

编辑:陈奕如

审核:聂艳艳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