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化的悠悠长河中,茶叶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而发源于巴蜀的蒙顶山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恰似一部鲜活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滴茶汤
在中华文化的悠悠长河中,茶叶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而发源于巴蜀的蒙顶山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恰似一部鲜活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滴茶汤都凝聚着东方文明的智慧与魅力。
蒙顶山,屹立于北纬30度,横亘于川西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生态廊道,主峰海拔1456米。这里年均降水量超15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以上,配合pH5.2-5.6的酸性红壤,为茶树生长构筑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家园,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茶树黄金生长带”。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蒙顶山的七株古茶树,见证着中华文明与自然馈赠的千年对话。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茶园航拍图
蒙山茶,学名“蒙顶山茶”,主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其中,蒙顶甘露作为卷曲形名优绿茶鼻祖,堪称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名茶中的瑰宝。此茶选取早春一芽一叶初展的细嫩芽叶,经杀青揉捻干燥边揉边做形的工艺精心加工而成,成品茶细嫩卷曲,色泽绿嫩,身披白毫,油润光泽,粟香浓郁扑鼻。冲泡后,汤色杏绿明亮,轻啜一口,鲜灵之感在舌尖绽放,滋味醇厚,满口香韵久久不散,回甘悠长。
蒙顶山茶园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亲手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这一创举被《四川通志》《雅州府志》等众多典籍反复记载,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源头坐标。茶文化于此萌芽,茶文明在此发祥。公元1186年,宋代孝宗皇帝追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将这份源自农耕的智慧升华为一种文化信仰。直至今日,蒙顶山皇茶园的七株“仙茶”,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仍以“高不盈尺,不生不长”的独特姿态,印证着“岁岁采制,树恒如初”的千年养护智慧。
蒙顶山茶祖吴理真塑像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句“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将蒙顶茶从巴蜀的隐秘之地推向中原大地。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蒙顶山茶正式荣登“贡茶”之列,开启了长达千年的皇室专供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对蒙顶山茶的赞誉,如“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等,共同勾勒出蒙顶山茶的文化图腾,使其文化内涵愈发深厚。
蒙顶山“人间第一茶”石碑
传承:五代茶人的匠心坚守
在蒙顶山南麓,张氏家族的制茶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初代茶人张文炳创立“蒙山张记”茶坊,开创“雨前采露、竹灶炭焙”的祖传技法。后人始终秉持“遵祖训・做好茶”的家训,历经五代人190多年技艺打磨,逐渐发展成为在雅州地区享有盛誉的制茶世家。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张跃华,12岁便踏入制茶行业,他先后拜访、师从施嘉璠、李家光、杨天炯等茶学领域泰斗级人物,致力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构建起“古法为体、科技为用”的传承体系。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1996年起,张跃华依托非遗研习所、大师工作室,每年精心培养5—10名传承人,积极开展2000余人次的传承培训、茶事交流等研学活动。他的弟子张波、张超云、黄开莲等如今已成长为蒙顶山茶传统制作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将“看茶制茶”“火丹专配”等师门口诀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正是这种“传帮带”的传承模式,使得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在2021年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于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四川茶产业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作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华勇挑社会责任的重担,积极助力产业发展。他创立跃华茶厂,建立起5万亩绿色茶园基地,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茶科所等单位搭建起“产、学、研、训”合作平台。凭借不懈努力,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多个科研成果,实现了茶叶品质的提升与增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5年3月,张跃华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蒙顶甘露的制作过程,堪称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妙对话。清明至谷雨期间,茶农们在海拔千米的有机茶园中穿梭忙碌,遵循“一芽一叶初展”的严苛采摘标准,凭借指尖的细腻触感,精心撷取最为鲜嫩的茶菁。严格的采摘标准和传统的采摘方式,有效保证了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可达3.8%-4.2%,茶多酚与咖啡碱的比例协调得当,为茶汤的鲜爽口感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顶山茶农在采茶
接下来制茶的14道工序依次展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制作伊始,鲜叶先进行通风摊晾,使其水分适度减少,随后将铁锅烧至发白,待暗光下锅底略显红色时,迅速将鲜叶倒入锅中,进行抛撒翻炒,这项被业界称为“红锅杀青”的核心技艺,要求匠人凭借丰富经验,通过“观锅色、判手感”的方式,精准把控翻炒节奏。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需在180℃的高温下完成,既能有效钝化酶的活性,又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紧接着的“三炒三揉”工艺,堪称蒙顶甘露成形的灵魂所在。制茶师傅们运用“捧、抛、拉、压”等多种手法,在铁锅余温(约80-100℃)与竹筛揉捻的配合下,使茶叶经历三次热力塑形与三次弹性揉捻。茶叶在力与火的双重淬炼下,逐渐卷曲成螺,最终形成蒙顶甘露“紧秀匀卷,嫩绿油润”的独特外形。
制茶师手工炒揉茶叶
而火丹师掌焙可谓是蒙顶甘露风味定型的点睛之笔。他们依靠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仔细观察火焰颜色和铁锅温度,将烘焙温度精确控制在80-120℃的黄金焙制区间。这种“文火慢焙”的工艺,能够促使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充分释放,从而造就蒙顶甘露“嫩香馥郁,鲜醇爽口”的独特风味。清代《名山县志》中所记载的“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道出了蒙顶甘露的品质特征。
蒙顶山茶的价值正逐步被重新发掘。《本草纲目》中“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的记载,与现代科学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2023年检测验证,蒙顶甘露茶多酚含量达28.3%,酯型儿茶素占比突破15.7%,具备抗氧化、降血脂等诸多功效。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54.76亿元,连续八年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持续保持四川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地位。名山区39.2万亩茶园不仅有力地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全球所有热爱茶叶的人们提供了品茗的美妙享受和深厚的茶文化滋养,蒙顶山也因此确立了世界茶文明发祥地和茶文化圣山的尊崇地位。
蒙顶山茶叶品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赋能下,“茶+文+旅”的创新发展模式在蒙顶山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家乐、茶文化博物馆、茶主题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百万人次。川藏茶马古道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工作有序推进,让“五尺来宽茶马道”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茶马古道皇茶园文保碑
从西汉时期的七株茶树,发展成为今日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从曾经专供皇室享用的贡品,转变为如今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饮品,蒙顶山茶历经千年的演变历程,无疑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当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蒙山茶凭借卓越品质有口皆碑,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跨越国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当蒙顶山茶的袅袅香气飘向世界,它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享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展厅中,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像资料向全球参观者生动展示着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
目前,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一精妙阐释道出了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以茶叙事,以茶述理,小小的茶叶绿意葱茏,淡雅的香茗沁人心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浸润着时光韵味的茶叶,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文化纽带,持续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供稿: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执笔:赵婧辰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