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美军舰载激光武器在波斯湾击落无人机,开了实战先河。
激光武器这种极具未来感的存在,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
成为大国军事竞争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加入这场博弈,
其中有所建树的,有三个国家,首先就是开始最早的美国了,
他们的研究非常靠前,而且也拿出了一定的成果,
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引发全球关注。
除了美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出人意料,它并不是俄罗斯,
而是一直非常有野心的日本,
只不过他们的成果就要比美国落后许多,
他们的距离只能达到1200米,
最后出场的,则是我们中国,那么我们的技术,
和这两个国家相比,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
这么多国家都纷纷投入到这项研究上,是因为它具有很大的优势,
它可以实现光速打击、成本低、精度高。
其中美国起步早,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就埋下种子。
2014年,美军舰载激光武器在波斯湾击落无人机,开了实战先河。
现在,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和DE M-SHORAD已投入使用,
射程稍短,但与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结合紧密。
反观日本,他们则是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
受限于资源和能力,他们聚焦小型化,
10千瓦战车适合城市和岛屿防御,射程短但机动性好。
美国在这方面,有技术积累,全球部署能力强。
在2023年的时候,美国人就在大洋上测试了舰载激光系统,
拦截多架无人机,展现了复杂环境下的能力。
但美国多线研发分散了资源,
机载激光反导项目因技术问题在2009年暂停,至今进展缓慢。
日本则是比较务实,他们非常坚信实用路线,
其20千瓦舰载激光系统已经进入测试,
计划2026年部署,应对东亚海域的无人机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2025年初测试了30千瓦车载激光武器,
射程3000米,目标是保护设施免受无人机攻击,未来可能成为新玩家。
和以上国家的技术相比,我们的实力,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远远超过了他们,中国的LW-60车载激光武器,功率60千瓦,
射程6000米,能迅速烧毁无人机或干扰其电子设备。
这比美国的射程都要高出整整1000米,更不用说日本的小家伙了。
而这款武器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前辈”——“寂静狩猎者”,
当年在沙特可以说一战成名,直接击落13架武装无人机,
是全球首款有实战记录的激光武器。
它作为升级版,性能更强,展现了中国技术的快速进步。
这个全新武器的射程比拼,背后是大国战略的较量。
LW-60推门大开,6000米的射程让中国站上全球激光武器的前沿。
《亚洲时报》报道称,中国在激光武器上的进步正在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
十年前,中国还在追赶,如今已实现赶超。
中国在两方面下了功夫:
一是液冷技术,提高了30%的能耗效率,解决高功率散热问题;
二是自主研发的光学和能源系统,确保技术独立。
在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了一款舰载激光武器,功率可能超过100千瓦,
未来或许能在海上实现更远距离打击。
这些进展说明,中国在这种武器上走了一条“集中突破”的路。
它虽有潜力,但在技术和实战中还有不少问题。
首先是射程和速度限制。中美两国的研究,
射程在5-6公里,难以应对高速或高空目标。
我国的武器拦截无人装备需照射7秒,美国的则更长,需要10-20秒,
面对“无人机蜂群”显得吃力。
尤其是乌克兰战场的无人机战术,更加凸显了这个短板,
这些问题都是以后需要解决的。
除此之外,它的环境适应性是另一大问题。
激光现在只能运用在天气条件好的情况下,
在雨雾、沙尘中容易散射,
美国在中东测试中发现沙尘暴让光束散射率增加60%。
我们的装备虽然在高原测试表现不错,但在海上盐雾环境还需改进。
除了以上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挑战,
虽然说这种武器的单次发射成本低,约5-7美元,远低于防空导弹。
但它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的,它的电网负荷和维护成本,
要远高于传统的武器。
美国“宙斯盾”系统年维护费上千万美元,
中国的兆瓦级激光器,未来可能对舰艇电力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最后,体系融合是个难点。
作为全新的武器,它作战的时候需与雷达、指挥系统配合。
美国通过“全域作战”网络实现多平台联动,领先一步。
中国在建多层次防御网,覆盖单兵到战略级,
但想要体系整体完善还需时间来积累,这个东西是急不来的。
它的发展,在未来可能有几个关键方向。
首先是功率和射程突破。
中国在研发功率更大的武器,目标也放得很长远,
未来是要做到太空反导或拦截高超音速武器。
美国计划2030年前部署机载激光系统,
射程目标300-600公里,挑战弹道导弹拦截。
中国的6000米射程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展现了科技实力。
但这种新型装备的竞赛才刚开始,射程领先只是第一步,
环境适应性、体系融合和实战能力更关键。
激光武器的低成本和高精度,不仅能用于军事,
还可能在太空碎片清理、灾害救援中发挥作用。
之前中国用激光清理轨道碎片,
开了个好头,未来或许能让技术造福更多领域。
中国的6000米射程,是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也让全球军事格局悄然变化。
从“寂静狩猎者”到现在的成就,中国用十年追上美国的三十年路。
但这场竞赛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美国、日本、俄罗斯都在追赶,
技术难题和战略需求会推动它不断进步。
未来,激光武器可能成为太空时代的“新火种”,
既能影响战争,也能造福和平。
期待更多突破,也希望技术能为人类带来更多可能。
参考信息:
中国青年网:日本高调展示新型激光战车
中国青年网:军工世界丨当无人机遇上激光武器
环球网:【军事观察】美国激光武器为什么迟迟无法落地?
新华网:激光武器,无人机的克星?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