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年前,喜欢交朋友的高瓴资本,攒了416.62亿,从格力集团手中买下格力电器15%的股权,知道这意味着啥吗?
6年前,喜欢交朋友的高瓴资本,攒了416.62亿,从格力集团手中买下格力电器15%的股权,知道这意味着啥吗?
意味着:国资让出了控制权,格力电器进入无实控人、无控股股东的状态,董大姐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陈轩这样的实战营销人,大家都在观察轻装上阵的董大姐,如何进行渠道改革?如何进行多元化布局,如何走出格力第二春?
昨天,2024年的成绩出来了。美的和格力的成绩如下:
美的:营收4071.5亿,同比增长9.44%;净利润385.4亿,同比增长12.49%;市值5657亿;
格力:营收1900.38亿,同比下降7.26%;净利润321.85亿元,同比增长10.91%;市值2314亿;
怎么说呢?
格力确实得加把劲。
(一)先看赚的,再看花的
格力去年的营收掉了7%,利润涨了11%;
董大姐还是在卖家用空调和工业品,总营收中空调占比超过了七成,生活家电和新兴业务还是没做起来。
美的去年营收涨了9%和利润涨了12%;
除了空调、冰洗和厨电外,还顺利地拓展了机器人、自动化、新能源等多元化产品和B端高毛利业务,海外销量的营收占比已超过了40%,新能源业务增长29%,机器人业务增长12%;
格力市值2514亿;美的市值5657亿;但从营收到市值:
美的都是格力的两倍。
管理费用上,草根出身的董大姐,卡成本的意识很强,费用同比增幅低于营收增幅。但美的管理费用比董大姐的高,主要投向全球化运营和信息化建设。
做过企业的都理解。钱花在哪,结果就在哪!
因为美的把钱砸到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数字化营销和渠道升级,所开辟出来的线上渠道和大规模直销网络,开始持续发力;
结果就是:美的虽然营业收入是格力的两倍,但销售费用率,比格力还要低;而格力因为传统线下经销商太多,销售费用被渠道下沉和以旧换新等促销政策吃掉了不少。
科技型企业,就是一棵树,树长得高不高,关键要看树根,那就是研发。
美的在研发投入上,一直是格力的两倍。每年超过145亿,占营收4%,全球33个研发中心,重点投入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而格力的研发费用约70亿,占营收3.3%,方向还是空调、智能装备、高效压缩机等。
所以依据陈轩的判断:
格力接下来三五年,还得靠空调和工业品细分市场来增长,而且增速稳定;
美的靠的是多元化布局、全球化和并购驱动增长,未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先看筋骨皮,再看一口气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利益。陈轩再分析一下双方的股权结构和管理风格。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著名的分权机制,陈轩十几年前读商学院时就深度研究过。
创始人何享健家族通过信托控制的股权从当年的55%,现在降到了28.36%,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直接持股1.53%,机构投资者占到27%,外资持股占比超过了20%,员工持股未披露。
这个教科书级别的设计很精妙,既稳定又开放,何家掌握战略,投资者提供资金资源,员工激励促进内部活力。既保障了发展,又适应全球化竞争。
格力股权相对集中。
高瓴资本15%,格力集团3%,香港中央结算10%,董明珠自己0.97%,但通过一致行动人和董事长身份拥有了实际的控制权。剩下的就是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流通股。
这个结构,没有单一的绝对控股的大股东。高瓴资本、格力集团、董明珠和机构投资者,形成四人打麻将的态势。
格力的棋局中,管理层影响力较大,一方面是管理地位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是和高瓴资本的协议;第三方面就是国有资本成了财务投资的角色。
企业是领导人认知的投射。陈轩再复盘一下两边的统帅:
格力的董大姐是专科毕业,从一线业务员成长为掌门人,以务实强硬著称,管理团队也多从内部晋升,运营经验丰富。
美的何享健是家电行业元老,中山大学辍学创业,已经退休。董事长何剑锋等高层,多具有工程技术或者MBA背景,团队年轻化和市场化,强调专业化管理。
董大姐的特点,陈轩用6个字总结:集权+执行力强:
她的风格直截了当,强调速度和执行力。管理制度严格,注重考核和结果。企业文化保守稳健,决策相对集中。
而美的的管理风格陈轩也用6个字总结:流程+机制导向。
美的强调流程和机制,决策较为分权和市场化,通过激励机制和合伙人文化推动业务;兼顾效率,层级扁平化,鼓励创新。
那么,你喜欢哪一种,你看好哪一种?
(三)专业和多元化的路径依赖
陈轩提炼一下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格力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
一个是产品和制造。
格力拥有强大的空调技术和制造体系,连续12年空调销量第一,工业制品板块技术积累深厚。
另一个是品牌和文化。
格力作为国产高端家电代表品牌,质量口碑优良,财务稳健,营运能力强。
美的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两个:
一个是多元化和全球化。
它覆盖全品类家电和B端业务全球化布局,海外制造基地遍及十几个国家,覆盖200多个国家,供应链和渠道网络完善,产业链整合和内部管理机制完善。
另一个是创新能力强。
高额研发投入和大规模专利积累,拥有全球NUMBER ONE的授权数量,数字化和系统化运营优势明显,品牌形象年轻时尚,品牌溢价能力较高。
陈轩最后总结一下:
1、格力和美的的路径依赖,非常明显。
格力之所以能从上世纪90年代一家生产塑料盒小家电的珠海空调厂,破局成为全球家用空调销量冠军,靠得就是三个字:
专业化。
当年负责技术的朱江洪和负责销售的董明珠,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亏损严重的非核心业务,聚焦空调领域,提出“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定位,当竞争对手纷纷多元化发展时,格力坚守空调专家的定位,通过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建立起自己坚固的护城河。
33年后的今天,董大姐依然采用的是专业化的企业发展路线,可见0到1的破局经验,对操盘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美的正相反,美的是何享健带着23个人,在1968年成立的瓶盖厂;12年后转型做风扇,1985年又转型做空调,2001年又开始做中央空调、微波炉、饮水机、洗碗机、燃气灶;2008年收购小天鹅,2016年收购日本东芝电器,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
它拥有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冰箱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可以说,美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格力是做减法破局的,美的可是不断做加法破局的。
2、格力的成功因素,还是空调技术领先,但多元化成效有限,主要布局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
空调产品的规模效应明显,但渠道改革难度很大,主要方法是强化零售直销、以旧换新和精细化管理,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局限。
用户对格力的品牌忠诚度很高,但董大姐的一些惊人言论,并没有给格力加分。
3、美的的成功因素,就是外部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全球化,内部推进股权激励计划和组织结构重组。
它强化B端业务、工业互联网和系能源布局,积极拓展业务边界,做得也卓有成效。
美的未来五年主打的就是工业化和数字化双轮驱动,但现在美的所面临的风险,大家也看到了,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来源:增长黑客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