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胰腺疾病中心领航亚洲共识,中国方案重塑全球诊疗格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1:15 2

摘要: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国际权威期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学》(《ESMO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发布了《胰腺癌系统治疗亚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亚洲共识”)。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国际权威期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学》(《ESMO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发布了《胰腺癌系统治疗亚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亚洲共识”)。

作为亚洲共识的核心制定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疾病中心负责人沈柏用教授在共识的撰写和修订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带领团队深入分析亚洲地区胰腺癌诊疗现状,结合中国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多项符合亚洲患者特点的创新性治疗建议。

向上求索,临床问题孕育的创新之花

沈柏用教授介绍,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治疗难题集中体现在三大环节:(1)早期诊断率极低,超80%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8%;(2)治疗效率低下,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仍有70%胰腺癌患者面临复发;(3)治疗手段匮乏,相较于乳腺癌等靶向药物丰富的癌种,胰腺癌创新疗法发展存在明显不足。而作为国内最大的胰腺疾病诊疗中心,瑞金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始终在为攻克胰腺癌这一“癌中之王”、造福更多患者而不懈努力。

针对早期诊断难题,沈柏用教授团队计划建立多维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数据交叉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相关性的12项高风险指标,建立动态人群队列进行追踪观察。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上海黄浦区常住人口队列开展前瞻性研究、研发的"胰腺健康"APP就是这一模型的雏形。据了解,该系统已完成近4万例有效数据采集,经算法模型筛选出1000余例高危个体进入动态监测队列。此外,中心团队所开发的新一代胰腺癌筛查试剂盒,经临床验证显示,相较于传统CA19-9检测试剂,该试剂盒通过多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将肿瘤预警窗口期前移3~6个月。

“要想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率,我们就要搞清楚谁对化疗敏感,以及对什么化疗敏感。”沈柏用教授介绍,近年来,对可切除的胰腺癌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成为业界的治疗新模式,然而,这一操作也面临巨大风险:如果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极有可能已经进展,从而丧失了手术机会。而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医生可以识别肿瘤的分子特征,为患者匹配最合适的药物。以BRCA突变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特别敏感,还可能从PARP抑制剂中获益。而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特征的患者,则可能对免疫治疗产生显著反应。利用这张肿瘤的“基因身份证”一样,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分子特征选择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的放矢地给予精准治疗。

在诊疗方案的突破上,团队也在积极尝试创新,去年6月,国际医学顶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瑞金医院mRNA肿瘤疫苗研究新进展,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针对KRAS G12V单靶点的mRNA肿瘤疫苗在实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为传统治疗无法耐受或者耐药的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目前这款疫苗已进入到一期临床试验阶段。

向外开拓,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国际指南推荐的新药在基层医院难以获取,而亚洲特有的有效方案又未被充分纳入。”沈柏用教授指出,这种矛盾在口服氟尿嘧啶衍生物S-1的应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该药物在日本指南中被列为推荐的治疗选择,但在欧美指南中却鲜少提及,而这就暴露出了国际胰腺癌诊疗方面的差异性。也正因如此,亚洲共识的制定,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近年来,无论是在临床诊疗技术上,还是科研试验成果上,瑞金医院胰腺疾病中心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完成胰腺癌综合治疗30000余例,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以21.2%的五年总生存率(国际平均水平9%~12%)和I期患者五年生存率35.3%的突破性数据,树立了全球胰腺癌治疗标杆。也正是得益于中心优异的诊疗成果,沈柏用教授作为中国唯一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亚洲共识的制定工作。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胰腺病学会及法国医学科学院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评述中指出,中国已逐步成为胰腺癌系统治疗领域的"新中心"。这种角色转变不仅源于中国患者基数的庞大,更依托于创新诊疗模式的突破——如基于12维度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准筛查体系、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全球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胰腺癌治疗性疫苗等。

作为外科微创手术的一项重大创新,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胰腺癌治疗中正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400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胰腺微创手术,其中包括2000余例恶性肿瘤手术。团队手术数量在中国稳居第一,在全球位列第二,手术难度、创新性和安全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2025年起,瑞金胰腺中心每个月都将举办机器人胰腺手术国际培训班,为国内外医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推动机器人手术技术向全球普及。

相关"中国方案"的输出,不仅将惠及亚洲患者,更为全球诊疗规范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向前奋进,走向胰腺癌诊疗的春天

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临床在面对某一种疾病时有了多种的选择,或许胰腺癌诊疗的春天也正在到来。

如今的瑞金医院胰腺疾病中心集结了胰腺外科、重症监护、内镜微创、影像介入、肿瘤病理等相关专业,通过碳基与硅基多模态分析、人工智能驱动的诊疗体系、微创手术革新等创新方案,为胰腺癌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治疗,保证患者最大获益。展望未来,沈柏用教授期待胰腺癌诊疗可以在以下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

一是人工智能(AI)辅助的早期诊断系统。沈柏用教授介绍,期待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影像学数据(如CT、MRI)、循环肿瘤细胞或生物标志物,AI系统能够识别目前人类暂时无法诊断的微小病灶,并基于大数据分型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此外,AI还可整合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构建动态风险预测模型,帮助医生在高危人群中精准锁定目标患者。

二是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ADC通过靶向递送细胞毒性药物至肿瘤细胞,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减少全身副作用。其目前针对胰腺癌的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靶点优化、载荷创新以及联合策略定制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如Claudin 18.2、Kras、P53等胰腺癌特异性抗原,增强药物精准性;开发新型毒素(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克服现有化疗耐药性;或者通过将AD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PARP联用,通过协同作用提升治疗效果。”目前,瑞金医院领导和参与多个临床试验已涉及多个ADC候选药物,未来有望进一步将其落地成为标准化的治疗。

三是优化现有药物的组合策略。随着分子分型和实时疗效监测在临床上的探索与应用,个性化药物组合将成为提高治疗效率的关键。例如:针对新辅助治疗优化,基于BRCA突变状态选择铂类联合PARP抑制剂,或为微卫星不稳定(MSI-H)患者设计免疫化疗方案;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治疗反应,及时切换耐药患者的用药方案;重新评估传统药物(如某抗血小板药物)在特定亚型中的抗肿瘤潜力。瑞金团队提出的“基因身份证”模式,正推动此类精准组合策略的临床落地。

沈柏用教授期待,随着这三项突破的推进,胰腺癌诊疗将逐步实现从“经验性治疗”到“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型。瑞金医院牵头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这些创新方案的普适性,为全球患者提供更高效的“中国智慧”。

来源:筋骨强健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