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游可以出海,玩家的心动能翻译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14:29 2

摘要:叠纸的3D乙游《恋与深空》自去年1月上线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多次登顶全球App Store畅销总榜,据sensor tower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3月8日,《恋与深空》全球累计收入已超过5亿美元,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叠纸的3D乙游《恋与深空》自去年1月上线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多次登顶全球App Store畅销总榜,据sensor tower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3月8日,《恋与深空》全球累计收入已超过5亿美元,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全球爆款女性向手游,此前,我们就多次报道过《恋与深空》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在《恋与深空》2024年的总收入中,海外市场占比高达36%,而令人意外的是,海外收入最高的地区,并非文化相近的日韩市场,而是语言与审美系统差异更大的美国。

(数据来源:dataeye,统计时间截止2024年3月)

《恋与深空》是叠纸网络首次尝试全球同步上线的游戏,事实上,叠纸在广告投放和产品包装上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全球化”意图。这意味着《恋与深空》并非仅仅追求“亚洲乙游圈层”的稳定受众,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叙事型情感产品。

为了更好地适应各地玩家的文化背景,《恋与深空》对男主角们的名字均进行了本地化调整。然而,男主角们英文名“去姓化”的命名策略,却作为“导火线”,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跨国争议。

文化差异下的命名风波

在英文版中,《恋与深空》的五位男主角均被赋予了通用的西方人名,如“Caleb”、“Zayne”等。

我们知道,在英语语境中称呼通常遵循“姓氏+敬称”的礼仪规范,但在《恋与深空》的剧情内涉及专业身份的场景中,出现了“Dr. Zayne”这样缺乏姓氏的称呼方式,类似于直称医生的小名。对不少英语为母语的玩家而言,这类称呼在现实中罕见,也让角色身份的真实感略显削弱。

更进一步,考虑到游戏构建在一个完全虚构的架空世界之上,《恋与深空》并未明确交代角色的文化背景或所属国家,这种刻意模糊化的设定本来是为了增强幻想沉浸感,却在本地化过程中形成了微妙的矛盾。

随后,英语区的这种命名方式引发了部分玩家对角色文化身份归属的讨论,游戏内的跨文化表达差异在玩家社群中被进一步放大。

在海外社区中,不少玩家围绕角色的文化归属与族裔特征展开了推测与讨论。部分玩家认为,角色的外貌设计与气质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所以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泛全球化背景下的设定。

相比之下,国内玩家通常将男主角视为架空世界观下自然延伸出的角色,默认其与自身文化有着亲近的联系,因此并不过于强调身份归属这类的问题。这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差异,也使得本次命名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多元而复杂的讨论。

尽管这些争议并未对《恋与深空》在海外的优异表现造成大的影响,但这种情况无疑指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

在乙女游戏强调“沉浸感”和“陪伴感”的核心要点上,本地化要如何在文化亲近感与角色完整性之间取得平衡?

如何在全球化中找到“平衡”?

在游戏内,“名字”往往是玩家与角色关系建立的第一步,尤其是卖点在“恋爱体验”的乙游,名字更是成为了建立情感链接的核心。

像网易旗下的《世界之外》就通过引入AI语音交互技术,男主角可以在游戏内喊出玩家的自定义姓名,甚至能连带当时剧情内的情绪,这一突破性设计在不少玩家大呼“突破次元壁”,在社群中获得了普遍好评。

因此,在面对全球市场时,如何处理游戏内角色的名字,成为了当下游戏厂商们的重要课题。尽管《恋与深空》的男主角英文名引发了部分争议,但若观察其他语言版本,则会发现叠纸在本地化处理上其实相当谨慎。

在日语版本中,男主的命名主要采用两种本地化策略:一是基于中文原名的语义关联进行名词化再造,如祁煜的日语名「ホムラ」对应了“煜”字中光焰的含义;

二是对中文姓氏的日语读法进行适应性改良,「レイ」即是对黎深的姓“黎”的音读简化。这种做法基本保留了角色的核心特质,在音节上也相对符合日常称呼习惯。

在韩语版本的角色命名中,叠纸则采用了音译为主、适度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其中,夏以昼的韩文名하우주(Ha Wooju)不仅保持了与中文原名的发音相近性,우주(宇宙)这一词汇更与其深空航天署飞行员的角色设定形成了精妙的互文关系,在翻译上可谓神来之笔。

通过对男主名字翻译的观察,我们不难看出,日韩与中国文化系统整体相近,因此在翻译上尽量保留了原名的音意特征。而英语与中文语境差异较大,厂商更愿意用通用英文名代替拼音,从而试图建立一种更“本地化”的亲切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日本游戏的全球版本中,角色名几乎始终保留了原始的日文罗马音表达,原封不动地进入欧美市场。通过保持命名的统一性,日本游戏强化了角色的文化辨识度,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输出。

当然,日本游戏也有例外。像卡普空的《逆转裁判》系列在英文版中便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本地化”。

例如,在英文版内,全代的故事舞台整体移植到了美国,王泥喜法介的名字变为了乍一看有些奇怪的“Apollo Justice”,但即便如此,这种改动也保留了日式幽默的内核。Apollo在登场时的一句“Here comes Justice!”仍保有《逆转裁判》系列惯有的谐音梗风格。

相较之下,中国游戏在出海初期,往往采取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本地化策略,试图降低文化门槛,提升海外市场的接受度。这种差异,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与出海目标的考量。

随着《原神》中人气角色“Zhongli”、“Xiao”等拼音命名被海外玩家广泛接受,或许,中国游戏产业也正在探索出一条兼顾文化特质与国际表达的新路径。

跨过语言的乙游

乙女游戏作为一种高度强调文本叙事与情感参与的游戏类型,其本地化过程远不止是语言转换,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语境的再建构。

相比通用玩法向游戏,乙女游戏的核心体验往往依托于玩家对角色的长期陪伴感、文化认同感与身份投射感。在这种语境下,角色的名字不再只是一个代号,而是情感连结的起点。因此,游戏在出海过程中,如何进行本地化处理,便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选择题。

但回头来看,这些围绕“名字”的争议,并不仅仅是翻译层面的问题。它所映照出的,是玩家对角色身份认同、文化归属乃至情感投射方式的不同理解。

与此同时,这场讨论也折射出当下国产女性向游戏在出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议题:我们究竟希望输出怎样的故事,又愿意保留多少属于自己的讲述方式?

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比翻译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争议背后所揭示出的国乙玩家生态,以及海外用户如何看待一款“讲述亲密关系”的中国游戏。

对于所有正在尝试出海的女性向游戏创作者来说,这都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

《恋与深空》制作人接受IGN采访时曾表示,“当游戏品质和体验达到一定高度时,它应该是可以跨越文化的差异,带给玩家很好的体验和感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极致的恋爱体验就会让全世界想要游玩恋爱游戏的玩家在这里聚集,并满足他们对真挚情感的渴望。我们相信,爱的体验是没有文化隔阂的。”

也许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国产女性向游戏出海后关于本地化的策略探索与文化权衡。但可以确定的是,真正打动玩家的,从来不是名字本身的形式,而是那个名字背后,令她心动的那个“他”。

来源:战神无双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