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胡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造型独特的双龙戏珠光绪元宝通宝背北洋零用一文铜钱。这枚铜钱自祖上大户人家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百年记忆。据胡先生回忆,听祖父讲过,清末时期,祖上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绸缎庄,与北洋地区的商户常有贸易往来。有一次,帮助过一位来自北洋机器
在安徽,胡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造型独特的双龙戏珠光绪元宝通宝背北洋零用一文铜钱。这枚铜钱自祖上大户人家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百年记忆。据胡先生回忆,听祖父讲过,清末时期,祖上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绸缎庄,与北洋地区的商户常有贸易往来。有一次,帮助过一位来自北洋机器局的官员,后来对方为表谢意,这位官员特意将自己收藏的这枚刚铸造不久的北洋零用一文铜钱赠予胡家,从此,这枚铜钱便成为了胡家的传家宝,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完好地保存至今。
双龙戏珠光绪元宝通宝背北洋零用一文”是清末机制铜币中的珍稀品种,其形制与工艺极具时代特色。该币正面珠圈内镌刻楷书“光绪通宝”四字,字体端庄遒劲,珠圈外环绕双龙戏珠纹饰,龙纹线条流畅,龙鳞清晰可辨,双龙呈对称分布,首尾相接,围绕中央“宝珠”盘旋,寓意“双龙护宝”,工艺精度远超同期方孔制钱。背面中央竖排楷书“零用一文”四字,左右分列“北洋”二字,以标识铸造机构为北洋铸造总局。此币采用机制冲压技术铸造,边缘齿边规整,钱文与图案深峻挺拔,地章平整光滑,虽面值微小,但细节刻画毫不含糊,体现了清末机制币工艺的成熟。包浆方面,因铜质与流通环境差异,常见有巧克力色包浆、墨绿色锈蚀或传世熟坑包浆,部分青铜试铸品因未正式流通,包浆更显温润自然,表面光泽柔和,钱文与龙纹保留完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推行币制改革,引入西洋铸币技术,开始铸造机制铜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设立北洋铸造银圆总局,率先试铸机制铜币,其中“北洋零用一文”成为清代面值最小的铜币。该币铸造初衷为替代低面值制钱,缓解“钱荒”,同时通过标准化铸造统一货币形制。然而,由于一文铜币面值过低,实际流通中易遭拒收,故铸造量有限,部分青铜材质者仅为试样,未正式发行,存世极罕。收藏价值方面,“北洋零用一文”因铸造时间短、存世量少,成为清代铜币中的名誉品。尤其是双龙戏珠版,因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更受藏家青睐。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包浆自然、图文清晰、品相完好的藏品,既能体现清代货币改革的时代特征,又具备稳健的保值增值潜力,是机制铜币板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胡先生坦言,尽管对这枚祖传铜钱感情深厚,但因家中近期计划开展新的创业项目,急需一笔启动资金。经过再三权衡,他决定忍痛割爱,将这枚承载家族情感与历史价值的铜钱出手。此次通过推文进行宣传,胡先生希望借助网络的广泛传播力,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了解到这枚铜钱的独特魅力。推文不仅详细讲述了铜钱的家族传承故事,还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了其图案文字特征、铸造工艺和历史背景,同时附上多角度高清实物图片,全方位展示铜钱的细节与品相。相信凭借推文的精准推广和丰富内容,这枚珍贵的双龙戏珠光绪元宝通宝背北洋零用一文铜钱,一定能够找到一位懂得欣赏它、珍视它的新主人,继续续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来源:老蔡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