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工地上打工并不起眼,但只要肯努力用心,照样能成才当状元。”这是41岁的钢筋工刘尧顺,对工地打工年轻人最切身的鼓舞。刘尧顺初中毕业后到工地绑钢筋,20多年来不断钻研提升,成功逆袭人生。他利用下工时间上网课自学,坚持3年时间考出大学学历;还在全国住建行业职
“虽然在工地上打工并不起眼,但只要肯努力用心,照样能成才当状元。”这是41岁的钢筋工刘尧顺,对工地打工年轻人最切身的鼓舞。刘尧顺初中毕业后到工地绑钢筋,20多年来不断钻研提升,成功逆袭人生。他利用下工时间上网课自学,坚持3年时间考出大学学历;还在全国住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捧回“全国第一”,从一名普通钢筋工成长为行业“大国工匠”。
刘尧顺在全国大赛取得第一名成绩(受访者提供)
工地绑钢筋20多年,他成功逆袭人生
4月28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市北区同庆路上的一处工地,见到了正在指导工友绑钢筋的刘尧顺,他端详着手中的图纸,不时蹲下身子示范,力求让加工的每一个钢筋构件都精准,绑扎焊接都能无误。完成工地上的作业后,回到项目部会议室的刘尧顺一口气灌下一整瓶矿泉水,跟记者讲起在工地绑钢筋20多年“人生逆袭”的故事。
如今,刘尧顺已经转换身份,成为全国大赛的裁判 (受访者提供)
1984年生人的刘尧顺是中诚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钢筋工班组长,老家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家里兄弟姊妹3个,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刘尧顺说,从他打小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挺苦,父母供应3个同时上学的孩子压力很大,家里还欠着外债。而他作为家中长子,看着父母如此辛劳,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有责任帮父母分担一下生活的重担。
“2002年初中毕业后,我主动提出不上学了,外出打工挣钱。”刘尧顺告诉记者,其实他读书时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十名,中考那年也考上了县里的高中,“没办法,家里条件太苦了,我初中好几个老师来劝我继续读书,我比较犟,说不上学就不上了。”刘尧顺苦笑着说。
那年夏天,刘尧顺跟着同村的亲戚一起来到了工地,考虑到他年纪虽小但脑子灵活,就介绍他做出力相对小一点的钢筋工。“一天干10个小时,能挣20块钱,刚开始摸不着门道,干起来很耗体力,手脚还经常被扎破。”刘尧顺回忆,那时他体重只有110斤,扛一根粗钢筋压得直不起腰来,晚上收工回到宿舍,浑身酸麻到睡不着觉。这份苦累起初也让刘尧顺数次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倔强的性格反倒让他又燃起斗志,“我就不信干不了这个活!”刘尧顺说。
工地上自学三年,考出大学学历
刘尧顺便向工地上熟练钢筋工拜师,逐渐学会了看图纸,干起活来也就轻松一些了。“跟工地上其他工种相比,绑钢筋是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得会看图纸,所以干着干着,我从中找到了一点‘乐趣’,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活。”刘尧顺说,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后,他第一次拿到了工钱,去掉日常生活开销,手里攒了700多块钱。趁着农忙回老家时,他把这些钱全部交给了父母,“俺父亲母亲既心疼又欣慰,觉得我能挣钱养家了。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把自己当成个孩子,而是家里的顶梁柱。”刘尧顺说。
刘尧顺在工地上绑钢筋
在工地上干了三年钢筋工后,经过不断的求教和磨炼,刘尧顺不仅出师了,还因为干活效率高、质量好,成了工地上的钢筋工班组长,带起了徒弟。“有了徒弟咱就得做榜样,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了,根据自己总结的诀窍,形成了好几套工作法。”刘尧顺举例说,根据不同的施工场景,他自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马凳”,不仅能提高绑钢筋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约20%的钢筋材料。而像这样的创新之举,他还有很多。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我对自己和徒弟们都这么要求。”刘尧顺说,20多年来,他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在各个工地上都是绑钢筋的骨干能手。而他自己对绑钢筋已经熟悉到,只看一眼图纸,就能在大脑里构造出施工的分布和排布景象,手速也又快又准,一秒钟就能绑好一个捆绑钢筋的扎丝。
刘尧顺在工地上干活
然而,技术已经精进的刘尧顺并不止步于此,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完成的学业。“学历还是太低了,前几年我就报了临沂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成人函授。”刘尧顺说,从那时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下了工后就回到宿舍上网课自学,坚持了三年时间,拿到了毕业证,取得了成人专科学历。
捧回“全国第一”,用经历鼓舞年轻人
2020年开始,刘尧顺被推荐参加各级建筑行业技能竞赛,“先是参加了项目所在地胶州的技能竞赛,获得了钢筋工二等奖,后面有了竞赛经验,逐级选拔参加了青岛市、山东省的竞赛,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刘尧顺介绍,2023年,他一路过关斩将,在各省选拔的50多名钢筋工高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了第四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并取得了钢筋工职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证书,为青岛捧回来了一个“全国第一”的荣誉。
刘尧顺同事毛先生介绍,在钢筋工这个工种里,这个“全国第一”的成绩算得上行业的“天花板”了。如今,刘尧顺已经变换角色,每年以裁判员的身份受邀参加全国、省级住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而在他的老家,刘尧顺也成了不少外出打工老乡争相学习的榜样,是一个“在手机上能搜到人名和成绩”的行业“大国工匠”。
回望在工地上20多年的钢筋工生涯,刘尧顺感慨万千,“虽然当年没能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但是在建筑工地上照样能‘大学毕业’。我用自己的双手,在青岛买了房子安家立业,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我觉得挺值得骄傲的。”刘尧顺说,他同时也想用自己的经历鼓舞更多在工地上打拼的年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在工地上打工并不起眼,但只要肯努力、肯用心钻研,照样能成才、当状元。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