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平顶山市新华区锚定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以“党建穿针、网格引线、数智赋能”为抓手,将省委、市委关于“五基四化”部署转化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智化支撑”的立体实践,走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苏丽香
基层治理如何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新华区锚定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以“党建穿针、网格引线、数智赋能”为抓手,将省委、市委关于“五基四化”部署转化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智化支撑”的立体实践,走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改革破冰从南北取经到本土淬炼
3月16日、17日,在北京大兴区高米店街道、亦庄镇,由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带队的考察团正围绕“接诉即办”等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刨根问底学真经。“问计之旅”步履不停,4月9日,考察团转战广西北海市海城区,在北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大家认真记录着电子大屏上城市治理的“数字经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微网格五步工作法”等实操经验。
带着北上南下的“活水”,4月15日起,新华区连续召开三场专题研讨会,将北京的“接诉即办”、北海的“数智治理”与本土“红色物业”实践熔于一炉,最终凝结成《新华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实施方案(试行)》,勾勒出“党建引领、网格筑基、数智赋能、机制破题”的改革路线图。
机制重塑校准场里磨出真章
翻开《实施方案》,一套“硬核”机制跃然纸上:将省委、市委“五基四化”部署细化为五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成立由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李建国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区委常委会固定听取治理进展,构建“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分包、区直单位联系、各镇办为主体”的推进体系;区直单位选派干部入驻网格;建立“网格反向评议”机制,群众成为部门考核“阅卷人”……与此同时,新华区还以“数字新华”为基础,筹建区级智慧指挥平台,用数智赋能,回应民生期待。
4月19日,全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推进会刚落幕,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李建国,区委副书记陈洪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海洋,区政协主席姬翠红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由区委常委带头,15位县级领导深入分包的22个试点村(社区)调研指导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把调研现场变成政策落地的“校准场”,“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在全区全面铺开。
网格绣花小细胞激活大治理
北上南下经验的“本土化”改造不止于此。新华区还积极构建“网格+微网格”两级架构,按照300至500户划分居民网格或者学校、商圈等专属网格,配备网格长;按照50至70户设置微网格,聘任居住地党员群众、物业人员、保安等成为微网格员,发挥问题排查、信息上报、安全巡查等作用。截至目前,城市社区网格已从450个优化至309个,农村网格151个,划设专属网格98个,微网格1332个;选优配强网格长460人,初步选定761人担任微网格员。
走进光明路街道新程街社区,由1名党员牵头,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组成的“1+3+N”自治小组正在商议加装电梯方案。该社区以“连片加梯”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通过党员双报到机制组建“1+3+N”红管家联盟,实现了加梯效率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这样的“绣花功夫”在新华区已不是个例。曙光街街道曙北社区创新“网格长+多元力量”服务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实行AB岗轮值;矿工路街道幸福街社区构建“专属网格+微网格”体系,织就“15分钟幸福圈”;湛河北路街道创新“党建+金融+志愿者”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从“走出去学真经”到“带回来谋实招”,新华区正将“他山之石”琢成“本土之玉”。这场治理变革也正悄然改变着城市肌理。当空巢老人收到生日祝福短信、孩子们在改造后的花园嬉戏,党建穿针引线织就的,正是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正如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在天湖苑社区调研时所说:“微网格虽小,却是离群众最近的主战场。高效能治理未必需要宏大叙事,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家门口的服务’,让每一个‘微网格’都成为传递温暖的‘细胞’,才是党建引领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