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的肿瘤切干净了吗?还会不会复发?”这是萦绕在每位癌症术后患者心头的生命之问。残酷的数据令人揪心——全球每年约1000万癌症患者术后复发,即便采用手术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沿方案,仍有超半数患者在5年内面临复发风险,生存率如骤降的悬崖。更令人痛心的是,复发后
“医生,我的肿瘤切干净了吗?还会不会复发?”这是萦绕在每位癌症术后患者心头的生命之问。残酷的数据令人揪心——全球每年约1000万癌症患者术后复发,即便采用手术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沿方案,仍有超半数患者在5年内面临复发风险,生存率如骤降的悬崖。更令人痛心的是,复发后有限的治疗手段,常将患者推入“化疗—耐药—病情进展”的绝望循环。
有人说:“99%的癌症患者不是败于疾病本身,而是倒在对癌症的无知、恐惧与盲目应对上。”但请记住:癌症绝非不可战胜的宿命!医学的进步每天都在改写抗癌历史,每一位患者的抗争都在为生命创造奇迹。
对于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从确诊、治疗到康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临床正规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是抗击癌症的关键手段。但作为患者,除了积极配合这些治疗,还应具备“自救”能力,如此才能在抗癌这场战役中赢得胜利。
一、预防癌症复发/转移,这四大因素需牢记
精准监测:对癌细胞从“模糊追踪”到“分子级锁定”
PART 1
传统影像学检查往往只能在肿瘤形成可见病灶后才能发现复发迹象,而新一代肿瘤监测技术已深入分子层面,实现对微小残留病灶(MRD)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精准捕捉。
1、MRD检测:即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癌症患者体内经过治疗后,残留的少量癌细胞或肿瘤相关异常细胞、分子等的技术手段,主要用作预后指标。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可以显著减少肿瘤细胞数量,但仍可能有极少量癌细胞残留在体内,这些残留的癌细胞可能是癌症复发的根源。MRD检测就是为了发现这些用常规临床检测方法难以察觉的微量癌细胞,哪怕仅残留数百个肿瘤细胞也能被识别,为早期干预提供关键窗口期。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预测复发风险、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预后等,从而提高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例如,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监测中,MRD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比阴性者高5-8倍,及时介入免疫治疗可使无复发生存率提升30%以上。
2、CTC检测: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ed Tumor Cell,CTC)检测,这是一种源自原发肿瘤或转移灶,隐藏后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检测血液中的CTC,可评估肿瘤的存在、进展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其临床意义包括:可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用于肺癌治疗反应的监测、评估肺癌的复发及转移等。研究显示,肺癌患者治疗前后CTC数量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治疗后CTC持续阳性者转移风险增加4.2倍。
▼各类癌症复发率的评估
主动防御:癌症疫苗开启“免疫记忆”新纪元
PART 2
癌症疫苗突破了传统治疗“被动杀灭”的局限,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主动识别与记忆,构建长效防御机制。
比如DC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成熟的类型之一。其原理是提取患者自身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回输体内,训练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而基于肿瘤基因突变图谱的mRNA疫苗可针对每位患者的独特突变靶点合成抗原,在实体瘤如胰腺癌、卵巢癌的早期试验中,已观察到部分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持续下降,且未出现严重免疫相关毒性。
细胞军团:免疫细胞疗法的“精准作战”升级
PART 3
免疫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或扩增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打造对抗肿瘤的“特种部队”,不同技术路线在预防复发转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1、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巡警”,无需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最新研究显示,定期回输扩增的NK细胞可使肝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从45%降至28%,其机制可能与清除循环肿瘤细胞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
2、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赋予T细胞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能力,凭借靶向CD19等表面抗原的精准性,使B细胞淋巴瘤患者复发率降低60%以上。
3、TCR-T:同样也是通过基因工程赋予T细胞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能力,TCR-T对隐藏于细胞内的抗原(如MAGE蛋白)更具优势,已在滑膜肉瘤等罕见肿瘤中取得突破。
在2024年黑色素瘤研究学会大会上,IMA203 TCR-T疗法的1b期临床更新数据惊艳亮相。一名51岁男性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编号A-DL4-03)经治疗后实现完全缓解,成为瞩目的焦点。
该患者与黑色素瘤抗争长达13年,先后尝试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等5种系统治疗方案,病情却仍持续进展。入组时,其颈部淋巴结存在23mm的目标病灶,盆腔骨骼和肺部亦出现非目标病灶。
接受IMA203 TCR-T细胞治疗后,患者病情显著改善。依据RECIST1.1标准评估,治疗后24个月内持续无进展,病灶体积缩小78.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显示,治疗第15个月时,患者达到代谢完全缓解(CR)。更令人振奋的是,截至数据统计截止,该患者持续缓解状态已超两年,展现出IMA203 TCR-T疗法强大的抗癌潜力。
▲图源“Immatic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4、TIL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天然存在的抗肿瘤淋巴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专攻实体瘤微环境。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公布的一项临床试验数据,为经多线治疗无效的转移性癌症患者带来希望。该试验聚焦TIL疗法,纳入8例转移性结直肠癌、5例胰腺癌、3例卵巢癌患者。
结果令人振奋:所有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达62.5%(95%CI 35.4%-84.8%);TIL细胞治疗12周时,31.3%(5例)患者病情稳定。此外,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长达18.8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53个月。
其中,一名晚期胰腺癌患者尤为突出。接受TIL细胞治疗后,病情稳定长达17个月;后续又相继接受单药派姆单抗及两种一期临床试验疗法(RAD51抑制剂、针对体细胞ARID1A突变的AZD6738)。令人惊叹的是,自首次接受TIL治疗起,这位患者已存活4年,展现出TIL疗法联合创新方案的巨大潜力。
▼该患者TIL细胞治疗前后的连续CT图像对比
▲图源“J Immunother Cance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营养干预(如益生菌等):构筑体内“防御微环境”
PART 4
预防癌症复发不仅依赖医学技术,体内微环境的调节同样关键。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密切互动,益生菌干预可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首先,增强免疫识别:乳双歧杆菌等特定菌株可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提升其呈递肿瘤抗原的能力。
其次,抑制促炎通路:肠道菌群失衡产生的脂多糖(LPS)可激活NF-κB炎症通路,促进肿瘤转移。
最后,调节代谢产物:益生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致癌物质入血,同时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1期临床研究(NCT05122546),揭示了益生菌CBM588(一种在日本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治疗的丁酸梭菌菌株)联合疗法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显著疗效。研究纳入3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位年龄65岁(36-84岁),随机分为两组:益生菌联合治疗组(CBM588+卡博替尼+纳武单抗)、对照组(卡博替尼+纳武单抗)。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达74%,较对照组20%提升近4倍(详见下图);联合治疗组6个月PFS率为84%,高于对照组的60%,展现出更强的疾病控制能力。此外,联合治疗组89%(17例)患者、对照组80%(8例)患者出现靶病变缩小,且联合治疗组靶病变缩小幅度中位数为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
▲图源“nature medicin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二、小编寄语
随着精准医学与免疫治疗领域的不断突破,癌症复发转移的防控模式正发生革命性转变——从传统的单一治疗手段,进阶为多维度整合管理体系。通过MRD(微小残留病灶)与CTC(循环肿瘤细胞)动态监测,能够精准捕捉疾病变化,科学规划个性化干预节点;癌症疫苗可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CAR-T、TIL等前沿细胞疗法则能定向清除残留癌细胞;辅以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优化免疫微环境,多管齐下实现对微小病灶和术后残留癌细胞的高效清除,帮助患者重建免疫防线,将肿瘤复发转移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延长生存周期。
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癌症患者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术后可通过免疫细胞疗法、科学饮食调理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定期复查更是不可或缺,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一旦不幸出现复发或转移,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患者应主动追踪国内外最新抗癌资讯,选择规范化治疗方案,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
三、参考资料
[1]YagawaY,et.al.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and Malignant Ascites in Duodenal Cancer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doptive Cell Therapy Using WT1-and MUC1-Pulsed Dendritic Cells and ActivatedT Cells With No Adverse Effects:ACaseReport[J].Cureus,2024,16(11).
https://www.cureus.com/articles/308954-peritoneal-dissemination-and-malignant-ascites-in-duodenal-cancer-successfully-treated-with-adoptive-cell-therapy-using-wt1--and-muc1-pulsed-dendritic-cells-and-activated-t-cells-with-no-adverse-effects-a-case-report#!/
[2]AmariaR,et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autologous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 tesinre currento rrefractor yovarian cancer,colorectalcancer,and pancreatic ductaladeno carcinoma.J Immuno ther Cancer.2024Feb2;12(2):e006822.
[3]EbrahimiH,et.al.Cabozantinibandnivolumabwithorwithoutlivebacterialsupplementationin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arandomized phase1 trial[J].NatureMedicine,2024:1-10.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