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进校大一新生做实验三周,意外偶得实验结果就喜提一篇 Science,带飞小导直通正教授,自己也和科研搭子终成眷属,两人一起顶刊爱情双丰收!】
【刚进校大一新生做实验三周,意外偶得实验结果就喜提一篇 Science,带飞小导直通正教授,自己也和科研搭子终成眷属,两人一起顶刊爱情双丰收!】
这学术爽文般的剧情并不是哪位科研人闻多了二甲苯中毒时的美好幻想,而是现实中上演的集齐好师兄、好导师、好论文、好审稿人的真实剧情。
不严谨的大一新生,创造性的实验结果
2005 年,乌德勒支大学刚刚成立了理学院,化学系只有不到 40 名新生。【僧多粥少】的局面带了额外的福利 —— 大一新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得到教授的亲自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的主人公 ——Esther Groeneveld 和 Hans Scherff 就在物理化学教授 Henk Lekkerkerer 的实验室参与了一个为期三周的科研项目。
2005 年的 Esther Groeneveld 和 Hans Scherff 图源:www.uu.nl
彼时博二的师兄 Volkert de Villeneuve 负责带教这些初出茅庐的科研新手们最基础的实验室规范和技能。
他们的首个任务是制备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小胶体颗粒 ——这本是实验室里驾轻就熟的基础操作,却让 Esther Groeneveld 和 Hans Scherff 这对新手陷入困境。
Volkert de Villeneuve 图源:linkedin
他们制备的胶体颗粒太大了,无法用于正常实验。两人冥思苦想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本来应该很简单,每个人都做到了,除了我俩。】Esther Groeneveld 回忆道。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Esther Groeneveld 观察到自己的实验搭子 Hans Scherff 居然在加入稳定剂时不单独进行称量,而是一股脑地直接倒入。
正是这个极不严谨的操作让他们最后的实验结果差之千里。
但师兄 Volkert de Villeneuve 并没有将师弟师妹做出的四不像胶体当作垃圾扔掉,当晚就紧急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让人兴奋 ——
这些大胶体正好可以用来模拟杂质,观察胶体晶体在杂质存在的条件下对其生长的影响。这些大胶体与常见的小胶体相似但又不同的特性,赋予了它新的价值。
图源:Science
最后在导师 Henk Lekkerkerker 的大胆建议下,这项因操作失误诞生的研究被投往 Science 并成功发表。
小导兼合作者 Willem Kege 在 20 年后接受采访时说:【这篇论文最让我满意的并不是发表在顶刊上,而是其中两位作者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
图源:Science
故事的后续
时光流转至 20 年后,乌德勒支大学理学院院庆,时过境迁,在这段传奇中短暂相遇的主角们,也都过上了各自精彩的人生。
当时的没有责骂师弟师妹们犯低级错误的师兄 Volkert de Villeneuve,如今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在他的 linkedin 主页上仍然记录着这段经历,并且骄傲地表示自己博士时带过的所有本科生和硕士生都发了文章。
图源:linkedin
小导 Willem Kege 在次年就评上的正教授:【那时,在顶刊上发文章几乎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我的第二篇 Science,它肯定会有所帮助。】
如今的 Willem Kege 已经是化学系系主任了。
图源:www.uu.nl
两位本科生 Esther Groeneveld 和 Hans Scherff 毕业后进入工业界。Esther Groeneveld 说:
【进实验室时,我俩刚开始约会,一起度过的三周正是对我们关系的考验,如今 20 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一起。】
2025 年的 Esther Groeneveld 和 Hans Scherff 图源:www.uu.nl
而这个故事中的隐藏大佬 Henk Lekkerkerer ,早在 2005 以前,就已经发表过多篇 Nature 和 Science。
如今已经著作等身,功成身退。
Henk Lekkerkerer 的 h-index 高达 79 图源:Google scholar
意外成就奇迹
但世上没有那么多爽文剧情,现实中的科研世界似乎更为残酷。
本科生进实验室时就有重大实验突破带飞实验室的梦不敢做,大部分时候,带刚进实验室的小白一堆气死师兄师姐的不规范操作才是常态 ……
图源:小红书
不过在科学史上,确实有很多重要的科学成果,正是来自一些不严谨的实验操作。
分析化学大佬 Constantin Fahlberg ,做有机合成实验不喜欢戴手套,而且实验结束后还不洗手直接吃东西。
但就是吃完东西嘬手指的时候,Constantin Fahlberg 就这么水灵灵地靠自己的味觉发现了【糖精】。最后靠着糖精的专利赚了近两千万美金。
图源:网络
著名科学界扫地僧田中耕一,在开发质谱检测生物大分子时,误把甘油当成丙酮,发现拿错试剂后,本着【样品太贵不能浪费】,【来都来了,干脆试试】的心态,误打误撞检测到了生物大分子。
【只有高中化学水平】的田中耕一,领回了诺贝尔奖,采访时还曾表示:【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失败却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发明,真有些难以启齿。】
图源:nobelprize.org
还有耳熟能详的青霉素,正是因为科学家偷偷给自己放三周的假,走之前却忘了洗培养皿导致发霉而得以发现 ……
2016 年一项对 3000 多名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有 17% 的研究发现源于偶然。甚至在一项关于抗癌药物的汇总研究中显示,有 33% 的抗癌药物发现是来源于意外。
所以说【运气】也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bushi)。
事实上这些成果看似来源于意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背后的仔细观察,耐心求证。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实验中不存在无用的结果,只存在未被理解的发现。】
回望今天的故事,一个实验操作不规范的师弟,一个不放弃失败结果的师兄,一个善于鼓励的导师,成就了一篇顶刊。
(下次被师弟师妹的奇葩操作气到,就这么安慰自己。)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Colloidal Hard-Sphere Crystal Growth Frustrated by Large Spherical Impurities | Science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来源:惠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