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生、两次校长奖学金得主、曾任学生社团北京大学亚洲未来政治人协会理事长......向伟身上的标签充满光环,而见到本人时又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浅色头发,金丝薄边金属框的眼镜,帽衫有鲜亮的紫色和明黄色,整个人随和自然,谈吐温柔,又不乏朝气蓬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生、两次校长奖学金得主、曾任学生社团北京大学亚洲未来政治人协会理事长......向伟身上的标签充满光环,而见到本人时又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浅色头发,金丝薄边金属框的眼镜,帽衫有鲜亮的紫色和明黄色,整个人随和自然,谈吐温柔,又不乏朝气蓬勃、时尚感十足。接地气——这是向伟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是善良敏感的,又是体贴入微的——在相约见面的自习教室里,向伟在课桌上放了一罐咖啡和一根香蕉等待记者的到来。向伟笑说自己已经通过名字找到了记者在公众号上写过的文章,让人不免惊讶于他的用心准备。记者说:“我知道很多你的故事,看过你所有的公开资料。”向伟说:“我也知道你。”从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开始,一场愉快的谈话就此开启。
01 持续性成长:以执行力收获松弛
不断与自己对话,分清自己喜爱的事情和擅长的事情。在擅长的事情上持续发力,并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最优解。
被问及“有什么共通的内核让你成为今天的自己”,向伟如是说。
他是理性而周全的:当想做一件事情时,他会研究规则、设定目标,并在规则框架内制定长远而详细的计划。一步步实施、一步步调整,直到目标实现。
他谈到自己是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一家人都是淳朴的农民。读中学时,他一开始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刚上北大的时候在班里的成绩也比较靠后。能够入学北大,并逐步克服困难、获得自己理想的成果,靠的就是对计划的清晰实践。
中学时代的向伟
本科学习阶段,向伟想在毕业后去欧美深造,但他清楚以自己当时的成绩很难顺利申请下来,于是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在学好本科日语功课的基础上,去日本交换,在研究生期间再去学习韩语和葡萄牙语。当他掌握中、日、韩、英、葡萄牙语五种语言时,他具备了申请欧美顶级大学的实力。
到了读博阶段,向伟最终决定留在母校完成学业。凭借之前的积累与成绩,他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获得了公派前往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学的机会。实现这一目标,他用了十年的时间。
在提交校长奖学金申请材料的时候,他内心有一份笃定:自己大概率是可以的。正是因为对所擅长事情的不断挖掘和深耕,以及对计划的严格研判和执行,他反倒生出一种轻松和自在。记者总结说,这是对计划的了然于胸和对进度的十足把握所带来的松弛感,向伟不置可否地笑了。
向伟在北大图书馆参观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
向伟与巴西等国同学的交流活动
向伟对信息非常敏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也很强,这从他与记者在见面之前的几个小时里,通过自行搜索、了解到不少记者的背景信息就可以得知。
对信息的敏感性也反映在向伟的学习中:比如看到文本中的某个词比较别扭,他会立刻进行检索,分析这个词为什么会这样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通过文本链接的不断跳转,发掘背后的逻辑和最深层的原因。在他发表的众多科研成果中,一些关键的研究线索都来自于身边小事。
“提出一个好问题,比给出一个好回答更难能可贵。”向伟十分笃定。
02 要学习也要娱乐:“靠谱青年”的多彩生活
向伟已经在北大度过了十年的时间。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2级本科班、学硕班、博士班班长,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9级博士生、外国语学院兼职思政辅导员、日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亚洲未来政治人协会理事长;2次校长奖学金得主,7篇已刊论文,6次国际大型会议参与经验……这些经历和荣誉无不标示着这位“靠谱青年”的“学霸”人设。
但向伟强调自己并不是一直在学习的“书呆子”,生活中的他崇尚自由随性,非常注重穿衣的时尚感,还为爱好和娱乐分出了不少精力:为了保持身材,他学习游泳、坚持锻炼;因为喜爱音乐,他在北大中乐学社学会了洞箫;他平时会玩游戏,喜欢看综艺节目,还尤其喜欢东北小品和B站搞笑视频;他的动手能力也不在话下,制作的陶艺作品常给人带来惊喜。
向伟在制作陶艺
向伟很会在学习中找乐子:在研究日本动漫的起源——日本“绘卷”的过程中,他看到12世纪末的日本绘卷《病草纸》中描绘了一名女子用右手捂住胸口、迟迟难以入眠的情景,他“突然出现了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我把这幅图做成表情包,有时候会发给熬夜的朋友,提醒他们要早点睡觉,头发重要。”向伟笑道。
向伟在研究上的“双面性”由此可见——他始终认为,学术二字固然不容得半点含糊,但这并不意味着做研究就一定要“苦大仇深”,适当的幽默感会让人轻松不少。他坦言:“在日本的研讨课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面白い’(好玩、有趣),这也是我希望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虽然研究的是日本古代文学艺术,但很多灵感都来源于现实,进而观照到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两者是相通的。”
03 困难与突破:每个人都是普通却独特的
丁教授最常对向伟说的两句话就是“太好了”“太棒了”,这让他在科研路上有温暖与动力并行。
向伟认为自己是个内向而敏感的人,用他的话说,“内心戏很多”,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记周遭的一切。有一次游完泳后他准备吹头发,但当时正在认真想事情,连吹风机一直没出风都没有察觉。旁边的同学忍不住善意提醒,他才如梦初醒,恍惚中也忘记了跟那位同学说声“谢谢”。
所以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向伟坦诚自己也会敏感地受困于世俗性,会产生大家都有的焦虑,比如高考、保研及现在面临找工作时的现实压力。而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心理上的:虽然成绩优秀,但向伟的内心总不乏忐忑。因为人们眼里总有些刻板印象,认为他只擅长学习,所以学习便渐渐成为了他证明自己和“讨好”世界的方式。即使已经拥有了今天的成绩,向伟的内心仍然自卑而谦逊,外界的反馈还是会影响他的情绪和自我评价——如果外界给出正向反馈,他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补给;当有负面评价出现,他也忍不住去否定自己,难以抛开束缚去追求更大的抱负。
向伟在耶鲁大学访学时
每每这时候,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向伟的博士生导师丁莉总会给他很多勇气。无论他的科研水平处于哪个阶段,无论他还有多少提升空间,丁莉教授都会尽可能地给予他鼓励。
丁教授一直致力于中日比较文学和汉日口译研究,具有融会贯通的学术眼光,也鼓励跨学科研究等新道路。她最常对向伟说的两句话就是“太好了”“太棒了”,这让他在科研路上有温暖与动力并行,也使他能更有力地继续走下去。向伟做了丁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成为了师门的大师兄。
向伟与导师丁莉(左)和同学
向伟与国外求学时的导师Edward Kamens教授
除了丁教授,来自其他老师的鼓励也让他受益良多。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因为英语口语不够流利,向伟在排练时战战兢兢,在提问环节担心会出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然而向伟的导师Edward Kamens教授说:“哦太棒了,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的。我们也一起来想一想,怎么可以呈现得更好?大家都来提提建议。”他感谢老师不是在苛刻地挑毛病,而是切身地站在他的角度,在照顾他情绪的同时,为他创造进步的空间。
向伟认为,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所以包容性更高的鼓励式教育其实对人的成长更有利,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开始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也是独特的,不能妄自菲薄。”
04 十年北大:广阔平台与细微之处
在北大,一些事情真的有可能得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哪怕是学生提到的一件小事情,都会被看到。
谈及自己在北大度过的十年,向伟坦言“一是遇到了好老师,很幸运。丁教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还是国内顶级译员之一,承担过许多重大活动的同声传译工作,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多为他人着想的大局观念、清晰有条理的做事风格、流畅易懂的表达能力……丁教授一直在言传身教地影响着我;二是北大的平台足够广阔。继续在国内读博,并非意味着要与外国脱轨。依托北大、立足于中国,再放眼世界,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有基点,不至于‘水土不服’。”
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向伟还选修了外国语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韩国语”“公共葡萄牙语”等语言类课程,让自己多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多学一门外语意味着多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令人脑洞大开的思维方式,这会帮助我们慢慢地接受和尊重别人的不同声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外语还会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对外界的感知力,进而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反思。像外语中的语气词、变形、敬语等都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北大还为向伟供了很多宝贵的实践机会:他在本科时参加了桑坦德银行资助的“C9高校巴西行”暑期研修活动,这是当时北大国际合作部发起的品牌活动之一;北大还与世界各知名大学签署了交换留学的协议,向伟也因此有机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赴日本京都大学交换留学一年。
向伟在纽约公立图书馆阅览绘卷
学术之外,向伟尤其受益于北大环境的兼容并包和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在这里,一些事情真的有可能得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哪怕是学生提到的一件小事情,都会被看到。”
比如学校食堂的部分筷子因为使用时间较久,有的折损了,有的凑不成一双,同学提出意见后,学校食堂便会很快做出反应,更换掉出现问题的筷子;再比如寒假期间,留校的学生较多,食堂开放的窗口不够,导致有时候要排队很久。有同学反映意见后,食堂也会及时协调、打开更多窗口……这些最细微的小事情,都让向伟对母校更加留恋。
“要想好自己的本专业是什么,以及未来自己想以什么身份进入社会。围绕在这一根本之下,再有体系地去做一些事情。”向伟如此表达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畅游在属于自己的轨道。正因如此,才有星空的璀璨神秘,才有生命的异彩纷呈,才有勇敢的无尽想象。
此时的向伟,也正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广阔宇宙。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受访者提供
采访:张凤
编辑:陈美瑶、张矣可
排版:胡讯仪
责编:李霁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