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上海“逛”北京中轴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21:12 2

摘要:2025年4月30日,恰逢“五一”假期前夕,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E空间正式启幕(免费参观)。展览聚焦北京中轴线,以中国印为载体,以大众篆刻为形式,讲述北京中轴线美妙动人的故事。围绕

2025年4月30日,恰逢“五一”假期前夕,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将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E空间正式启幕(免费参观)。展览聚焦北京中轴线,以中国印为载体,以大众篆刻为形式,讲述北京中轴线美妙动人的故事。围绕跨界融合、全民参与、学术赋能、双城联动四大核心内容,打造“可看、可玩、可学”的多维文化体验活动,将北京中轴线的千年文脉“搬”至上海,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展览持续至6月1日。详见↓

01

展览亮点:方寸之间尽显中轴线古今交融

本次展览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共展出260余枚大众篆刻作品。第一部分200余枚北京中轴线的印章,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15个核心遗产点的人文景观、建筑布局和历史文化价值;第二部分60余枚反映上海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印章,系由上海本地学校师生、企业职工等大众篆刻爱好者创作。

西周初期的青铜器的巅峰杰作 伯矩鬲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 班簋

元青花凤首扁壶

为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北京首都博物馆的3件镇馆之宝,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伯矩鬲、班簋以及元青花凤首扁壶也将来沪参展;此外,展览还将展出2024年7月27日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大会主席使用的议事槌,助力京沪文化交流。

北京中轴线项目审议通过时大会主席“一锤定音”时,使用木槌和落槌板

值得一提的是,参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理念、新创意、新设计、新造型、新材料和新科技开展创作。印材除石材外,光敏树脂、玻璃纤维、工业面粉(空心玻璃微珠)、新型石墨等科技印材大放异彩,制印方法除手工刻制外,电脑和AI人工智能赋能创意设计、机器刻制、3D打印、彩色喷绘等现代制印方法大显身手,赋予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以更加强烈的时代感和大众性。

02

沉浸式逛展: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开启“穿越之旅”

本次展览特别采用数字化技术呈现所有展品,扫描展签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印章的数字化信息。其中近百枚大众篆刻作品特别制作了数字孪生模型,支持360度全视角鉴赏展品细节,还能聆听到京沪中小学生录制的生动音频讲解。

展览中将首次亮相全息主题印章,通过全息棱镜装置,观众可清晰观看到多枚数字印章仿佛悬浮于空中,在流动的光影映衬下,构建出沉浸式的视觉效果。据介绍,该印章支持根据不同主题需求,随时切换全息影像内容,也可结合3D打印技术,轻松更换造型、印面及边款等内容,实现“一章多印”。而3D打印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玉米淀粉和甘蔗等可再生植物原料,彰显了环保理念。

03

辅助展品:静态多元呈现,增强参观者体验

总长度7.8米,曾亮相于人民大会堂国宴展陈的北京中轴线微缩景观模型,按照等比例精准还原了从永定门至钟鼓楼的15个遗产要素,采用“北京中轴线”传统色系进行涂装,城楼红、城墙灰、太子绿、天坛蓝、琉璃黄、白玉白、雨燕褐等古建筑色彩,充分展现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时空舱”的影片,以4D时空再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展示北京中轴线七百多年来延续不断的脉络变迁,并用故事详解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规划由来。伊顿幼儿园师生创作的北京中轴线和上海陆家嘴主题沙画作品,也给展览内容增添了丰富的注解,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北京历史文化和上海海派风情。

04

文化传承:让篆刻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

本次巡展活动不仅展示艺术成果,更加注重文化传播。即将于开幕式发布的新书《印记中轴文化浦江行——大众篆刻作品集》,收录了本次展出的京沪两地大众篆刻作品,还将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阐释专题讲座、“大众篆刻”系列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厅内专门设置文创区,方便观众亲手设计印面、挑选印材,现场定制纪念印章,充分体验和感受中国印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有百余种“中轴有礼”文创品展示推广。

“五一”假期打卡推荐

《探访中轴》一书以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介绍了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各遗产点展讯,以及沿线漫游攻略,精美大图展示,特殊工艺装帧,轻松便携易翻阅,集中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月1日10时起在展厅互动体验区限量发放50本,发完即止,解锁北京Citywalk天花板,从《探访中轴》开始吧!

这个“五一”假期,上海市民无需北上,即可在方寸印章与数字光影中“漫步”北京中轴线。从中轴线的庄重到上海滩的繁华,从传统篆刻的刀锋笔意到AI设计的未来感,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将通过篆刻艺术与科技融合,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