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2月建成通车的将军澳跨湾大桥,其主桥是全港跨度最大、预制最重的钢拱桥,中国路桥香港公司董事长王焰华日前接受大公文汇全媒体专访时表示,若传统海上施工办法难以展开,那就从施工方式、制作材料到安装方法都「创新」。他分享指,其中重逾12000吨、长达214
【点新闻报道】2022年12月建成通车的将军澳跨湾大桥,其主桥是全港跨度最大、预制最重的钢拱桥,中国路桥香港公司董事长王焰华日前接受大公文汇全媒体专访时表示,若传统海上施工办法难以展开,那就从施工方式、制作材料到安装方法都「创新」。他分享指,其中重逾12000吨、长达214米的主拱桥无法靠现有的机械力量起重安装,最后是借助自然潮汐之力成功将拱桥精准对接桥墩,也是香港首次用「浮托法」建桥,浮托总重和安装时间,均打破单体拱桥整体安装纪录。
王焰华表示,这个海上工程位于香港东面,该地区过往受台风影响大,若使用传统的海上作业,则需搭建很多临时支架,若遇台风,现场安全难以保证,综合考虑下,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按期交付,提升施工安全、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工程初期已决定大规模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减少现场工作。
大桥动工伊始,恰遇「黑暴」,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新冠疫情,人员流动难度大,但工程不能停。由于大量桥梁构件在江苏省南通工厂生产组装,香港的施工管理人员需在场监造、把好每一关。
他提到,在南通的香港同事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原本所居住的酒店被征用为隔离酒店,为了方便工作,他们克服生活条件上的不便,搬到工厂的工人宿舍居住,最终出色完成了工作,而大桥计划部负责人是内地派到香港的同事,疫情期间长达21个月没有回过北京的家。
新型钢材建桥梁 重量大减三成
大家放下对家人的想念,面对新冠感染风险,亦要承受大型部件制作过程中的重重压力。王焰华表示,大桥从制造、运输、安装,中间工况有20多个,最难的是桥的线性控制,受力差之毫厘,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一些关键时间点,大家都要24小时连续工作。
坚持创新,必不可少的就是经历千锤百炼。从建材的使用上已开始创新,王焰华表示,这是全球首次将S690超高强度钢材应用于桥梁建造,新材料的使用,较传统钢材可以减少30%的重量和25%的碳排放,但强度愈高脆性愈大。问题便来了,总重量超过12000吨的双拱结构庞大,如何做好大规模新材料焊接?
联手理大 逾半年研最佳焊接参数
王焰华介绍指,香港理工大学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为此与公司共同展开了大半年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个最佳焊接参数,成功应用到大桥主拱桥结构制作中,实现了香港钢结构行业新的技术突破。
焊接技术确认后,主拱桥在南通工厂预制总装,桥梁整体实现滑移装船。 2021年春节,主拱桥乘着半潜式运输船从南通的工厂出发,经历8天8夜,近1700公里的海上运输,终于抵达将军澳湾,但海面并不平静。
王焰华忆述,运输时正好在冬季,由于季候风,整个台湾海峡的风浪非常大,海浪甚至能高达五六米,但运输时间不能推迟,利用潮水安装的窗口期必须要精准把握,为了确保主拱桥安全按时抵港,前期就需要做大量的预案,如风浪大时如何处理,找临时避风的地方等。
终于到了使用「浮托法」的关键时刻,2021年2月26日早上约7时,半潜船把握高水位时移进桥墩之间。对准双拱钢桥的位置后,半潜船逐步泵入27000立方米海水压载,船身相应逐渐下沉约一米,使双拱钢桥坐落在桥墩上,一次性完成主拱桥安装,这也是香港首次使用「浮托法」建桥。
开发智能机器人 推动港建造业转型
香港这样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进行新基建,往往面临空间受限、交通密集、环保要求严苛等挑战。中国路桥香港公司董事长王焰华表示,以落马洲河套地区项目为例,展示了技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传统跨线桥梁施工常需封闭道路,对交通影响很大。」他介绍指,公司自主研发出「陆上桥梁节段梁整跨提升」技术和「双向旋转特殊桥面吊机」,成功实现桥梁节段整体吊装,减少了对既有交通的干扰,同时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这一创新不仅让项目荣获杰出环境管理、安全创新及公德地盘大奖,更为香港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对于香港建造业长期面临熟练工人短缺、高空及密闭空间作业风险高等问题。中国路桥香港公司瞄准这些痛点,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施工设备。王焰华说:「我们开发了智能化自行打桩平台和管道焊接机器人,不仅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还大幅提升了施工精度和安全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标志着香港建造业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
另外,在将军澳─蓝田隧道P2道路及相关工程中,填海工程的环保问题备受关注。王焰华介绍,公司创新采用「双门船闸」技术,彻底阻隔工程泥水流入公众海域。他表示,这一技术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也为香港未来的填海工程带来新的环保措施选择。
落马洲河套地区项目使用的施工技术,成功实现桥梁节段整体吊装,减少对交通的干扰。 (受访者供图)
两地工程师合作 交流经验
说回将军澳大桥的建设,高强钢焊接技术的突破尤为亮眼。该技术优化了焊接工艺和控制参数,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将军澳南桥、粉岭绕道行人桥及隔音屏项目。 「这项技术甚至推动了香港焊接规范的更新。」
将内地技术引入香港并非简单「移植」,而是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调整。王焰华坦言,过程中两地工程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许多香港同行原本对内地技术了解有限,但通过合作,他们看到了内地基建的先进性和灵活性。」他表示,未来希望进一步整合内地经验与香港的专业知识,推动行业进步。
从将军澳跨湾大桥到落马洲河套项目,再到将军澳填海工程,中国路桥香港公司通过技术引入与自主创新,不仅解决了香港基建的现实难题,更推动了行业标准的提升,推动香港建造业拥抱「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花絮|休闲热门地 推介三大打卡位
在网络上搜索将军澳跨湾大桥的视频,很容易看到几个缩时摄影的影片,市民透过无人机镜头记录了3年间一座跨海大桥跃然碧海。中国路桥香港公司董事长王焰华表示,施工期间经常看到无人机飞来飞去,在网络也看到市民每天拍摄照片,几乎每天更新,「施工的团队也开玩笑说,现在不单有现场的监理团队,网络上还有很多『监工』在关注我们的安全、进度和质量,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
这条全港首座附设自行车道、人行道及观景台的双线双程分隔车道的海上「多功能」高架桥建成通车后,不仅便利附近居民,也为热爱户外运动的市民提供一个拥有特别景观的运动休闲场地,现在许多赛事也在大桥上举办,如全港公路单车赛、将军澳跨湾跑越无限、嘉里香港街马2024等都经过大桥。这里还吸引许多游客打卡,从岸边不同角度可欣赏到桥不同的美。
王焰华特别向读者介绍了3个岸上打卡观赏点:从维景湾畔看向大桥,双拱呈现的图形像无限符号「∞」;在将军澳公园可以看到大桥的正面;去年建好的海滨南桥,像一个迷你版跨湾大桥,如果从岸上看,可以看到大桥和小桥一起的画面。
将军澳跨湾大桥在去年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香港过去1/4世纪最受欢迎基建项目」,这个项目是由香港市民投票选出,可见香港市民对项目的认可。
复制「香港经验」 走向「一带一路」
中国路桥香港公司用近40年时间,讲述一段段成功的中企「走出去」的故事。中国路桥香港公司董事长王焰华表示,细数了这一路走来的国际化足迹,从最初单一的建筑承包商,到如今手握香港特区政府全部五个类别最高级别牌照的综合性企业;从立足香港本土建设,到将「香港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
把握北都区机遇 布局七项目
1988年,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路桥香港公司正式进入香港工程承包市场。 「我们赶上了香港基建发展的黄金期。」王焰华回忆道。从早期的道路、桥梁建设,到后来参与港珠澳大桥、机场第三跑道、莲塘口岸等「十大基建工程」,公司逐步成长为香港建筑界的标杆企业。
如今,中国路桥香港公司已完成超过100个大型基建项目,业务范围涵盖土木工程、楼宇建筑、海事工程等多个领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敏锐把握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机遇,目前已有7个在建项目布局于此。
在香港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中国路桥「出海」的底气。王焰华特别提到一个生动的案例──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国家公园的设计灵感,正是源自香港荔枝角公园。
「当时我们带赤道几内亚的考察人员走访了香港多个公园,他们一眼就相中了荔枝角公园的中式园林风格。」王焰华笑说。巧合的是,中国路桥香港公司曾参与荔枝角公园第三期工程,包括建造中国式花园等景观。最终,这座融合了中式建筑美学的公园设计方案,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香港经验」的国际影响力。
发挥港「超级联系人」角色
「立足香港,协同两地,辐射全球」──这是中国路桥香港公司的发展战略。王焰华强调,香港独特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公司积极将内地在制造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引入香港项目;另一方面,又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平台,将成熟的工程管理经验和建筑标准推向海外。
王焰华相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国建造、香港标准将会在更多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在中国路桥香港公司的蓝图中,香港不仅是业务基地,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而这座桥梁,正随着一个个国际项目的实施而不断延伸。
来源:點新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