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黑话陷阱”,别让烂梗消解青少年的文化深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21:21 1

摘要:近年来,网络上的“黑话烂梗”频繁出现,正在侵蚀着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汉字的热爱,青少年滥用“黑话烂梗”的问题逐渐凸显。当“YYDS”取代“妙绝古今”,“绝绝子”代替“叹为观止”,“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再无人去细细体会,最终导致的是人们文化的浅薄化和思维

□万颖(湖南女子学院)

近年来,网络上的“黑话烂梗”频繁出现,正在侵蚀着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汉字的热爱,青少年滥用“黑话烂梗”的问题逐渐凸显。当“YYDS”取代“妙绝古今”,“绝绝子”代替“叹为观止”,“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再无人去细细体会,最终导致的是人们文化的浅薄化和思维的简单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网络热梗层出不穷。青少年作为网络上的“原住民”,由于其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认知尚未形成,无法准确判断何为优质文化、何为不良文化。加之网络热梗具有浅薄易记的特点,以及青少年从众心理作祟,使得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一套文字体系。

部分“黑话烂梗”已突破语言的底线。“化粪池警告”等源自恶性案件的低俗梗,将暴力因子隐形化,包装成一个个搞笑视频;“小唐人”等侮辱性词汇,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语言暴力的隐形链条。青少年可能在不明白这些词语的渊源和原本含义时,就已经将其挂在嘴边。玩梗中带出的脏话和攻击性含义仿佛被消解,青少年觉得这只是好玩,可这种语言暴力的蔓延,可能正在消解学校教育培养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话烂梗”带来了文化的浅薄化和思维的简单化。网络烂梗的传播和流行,最初大多是出于对流量的无序追逐,这就注定了“梗”是浅薄且难以有深刻内涵的——因为只有容易记住、浅薄且带有情绪的词语,才能得到最快速的传播。长期接触这些含义简单甚至低俗的词语,青少年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甚至有中学生认为“阳春白雪”就是春天白色的雪。并且,由于长期接受网络用词及其释义,青少年对一些词语的意思会形成刻板印象。比如“白莲”,在传统文化中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象征,但如果对一个青少年说“你像一朵白莲花”,他十有八九会认为你在骂他。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字词理解出现偏差,再加上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养成的习惯,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变得难上加难。“脑子不用则废”,思维的简单化也成了一种必然。

面对这场语言危机,需要多方协同,打一场持久战。首先,应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对热搜榜单、短视频评论区等重点环节建立“黑名单”机制;其次,学校应将语言规范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通过经典诵读、规范写作训练重建语言美感,避免学生“出口成脏”;最后,家长们也需主动学习网络文化,用对话而非禁止的方式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孩子分辨语言的“雅俗边界”。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印记,镌刻着人类的精神轨迹。当“黑话烂梗”将语言异化为低俗娱乐的工具,我们更需要坚守语言的庄重与深度。从规范网络空间到重塑教育理念,从家庭对话到个体认知觉醒,这场语言保卫战关乎的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优雅,更是文化内涵的传承。唯有让真正的语言重新流淌在青少年的唇齿之间,我们才能确保文明不被粗鄙的“烂梗”吞噬。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