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词和唐诗并驾齐驱,光耀了五千年文化长廊。相比起来,其他朝代的诗或词则要逊色几分,比如宋诗。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唐诗、宋词,这是中国文坛的两座高峰。
宋词和唐诗并驾齐驱,光耀了五千年文化长廊。相比起来,其他朝代的诗或词则要逊色几分,比如宋诗。
宋诗与唐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这也与两个朝代的气质不同有关,比如唐朝时八方来朝,有盛唐的大气之风;而宋朝则是重文轻武,以理治天下。
此时,既有苏轼、陆游等巨擘雄视千古,亦有许多诗人因一首佳作定格文学史册。他们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山河万象,用独特的意境承载时代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以下七位诗人,皆凭一首代表作留名,一诗一世界,篇篇动人心。
【1】
乡村四月
作者: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首句以“绿遍”“白满”绘就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山间原野被新绿浸透,稻田里水光与天光交映成白练。“子规声里雨如烟”则转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朦胧——杜鹃啼鸣声中,细雨如烟雾般漫漶,既点出江南梅雨的湿润特质,又为画面蒙上一层诗意的氤氲。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观切入人文图景。“闲人少”三字凝练出农忙的紧张,“才了……又”的递进结构,如农事的鼓点般急促,展现出乡民在季节流转中的勤劳与坚韧。
前两句的静谧与后两句的动态形成张力,却又在“乡村四月”的主题下达成和谐:自然的馈赠需以汗水换取,而劳作本身亦是自然节律的一部分。
诗中色彩(绿、白)、声音(子规啼)、形态(雨如烟)交织成多维感官体验,既见江南山水的灵秀,亦显农耕文明的蓬勃生机。
翁卷的一生是个谜,现如今我们并不能准确的知道他的生卒年,只知道他才华横溢,且诗词才情出众,被誉为“南渡四大家”之一。
而他还有一个荣誉,那就是位列“永嘉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他们同出于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作为“永嘉四灵”之一,翁卷摒弃了江西诗派的用典晦涩的手法,以白描手法直击生活现场,让农事诗跳出悯农的悲情框架,转而呈现对劳动的礼赞。
而这首诗也在自然与劳作的共生中,传递出对乡土生活的深切认同,平凡的耕耘里藏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2】
三衢道中
作者: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的开篇点明时节:“梅子黄时”本是江南梅雨期,诗人却遇“日日晴”的罕见天气,奠定轻快基调。“小溪泛尽”写水路行至尽头,“却山行”一转,开启山路徒步的新旅程,暗含探索未知的期待。
返程时,“绿阴不减”见树木葱茏如旧,却有“黄鹂四五声”打破寂静,以声衬静,更显山林清幽。“添得”二字妙在动态感——不是刻意寻觅,而是偶然得之的惊喜,如时光长河里的细碎涟漪。
全诗如一幅流动的水彩画,从溪行到山行,从视觉的绿荫到听觉的鹂鸣,展现出夏日旅途的悠然与生机。
曾几是陆游的老师,同时也是江西诗派的一员。这首绝句是他的代表作,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化用唐人“绿阴生昼静”的意境,融入个人体验,于平淡中见工巧,被誉为“宋人绝句之精诣”。
他的学生陆游也继承了这类诗风,蔚成大家。
曾几也在寻常旅途的细微观察中,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踏踏实实行走的每一步里。
【3】
约客
作者: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两句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黄梅雨季的湿润与喧闹,叠字与对仗强化了环境的氛围感:雨是铺天盖地的密,蛙声是此起彼伏的闹。不过看似热闹,却为后文的孤寂埋下伏笔。
后两句转入叙事:约定的客人未至,直至夜半。“闲敲棋子”的动作耐人寻味——“闲”是表面的从容,“敲”是内心的焦躁,棋子落下震落灯花,细微的声响更衬出夜的寂静。等待的焦灼在诗人笔下化作优雅的画面,愁绪被诗意过滤,只剩余韵悠长。
诗中用外动内静的反差构成意境的张力之美,雨声、蛙声、棋子声,层层叠叠的声音中,是一个人在深夜里的孤独与自洽。
赵师秀是宋太祖的八世孙,于绍熙元年(1190年)中进士。他与翁卷一样,同样位列“永嘉四灵”之一。不过他是四位中苦吟的代表,后人评价他是“就而求其工者,赵紫芝也”。
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意犹未尽的情境,“闲敲棋子”成为中国文学中等待的经典意象,与“有约不来”的怅惘共同构成东方美学中的“留白之境”。
诗中也超越了具体的等人场景,呈现出对生命中“等待”状态的诗意观照——等待本身,亦是与自己相处的时光。
【4】
绝句
作者: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的行踪:诗人荡舟游春,在古木的浓荫下系舟登岸,拄着藜杖过桥向东。“杖藜扶我”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仿佛藜杖是贴心的旅伴,见证了诗人的悠然步态与超然心境。
后联是传世名句:“杏花雨”“杨柳风”以花树名状风雨,既点出春日物象,又赋予风雨以温柔特质。“沾衣欲湿”写雨之细,似有若无;“不寒”写风之暖,轻拂人面。僧人的细腻感知在此显露:虽身披袈裟,却未隔断对人间春色的眷恋。
全诗如一场春日的漫步,从系舟到过桥,从触觉的雨丝到体感的和风,展现出佛门弟子眼中的诗意世界——红尘与禅心,本可相容。
志南是南宋的诗僧,生平不祥,但就凭这短短的一首诗,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此诗不涉佛理,却通篇透着禅意:对自然的细微观察,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具象化,以审美体验替代说教,更见境界。
而在思想境界上,又在“沾衣”与“吹面”的触觉中,传递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接纳,即便是方外之人,亦能在平凡春色中感受天地温柔。
【5】
雪梅
作者: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开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雪的“争春”,两者各领风骚,互不相让,逼得诗人搁笔难以评判。“争春”二字妙在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志,矛盾由此而生,引发读者兴趣。
后联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评判:梅比雪少了三分洁白,雪却比梅缺了一段清香。看似各有胜负,实则点明万物皆有长短:梅以香胜,雪以白胜,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春天的美好。
全诗虽无具体场景描写,却在梅与雪的“对话”中构建出思辨的空间,色彩(白)与嗅觉(香)的对比,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可感。
卢钺,别名卢梅坡,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写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刘过是朋友。他也以两首《雪梅》诗流芳百世,跻身宋诗经典。
在诗中,他将议论融入仅雪梅的意象中,避免了说理诗的生硬,以“逊”“输”等拟人动词,让哲理在趣味中自然流露。
其思想境界超越了对梅雪的简单赞美,揭示出“万物各有千秋”的辩证思维,暗含对人应谦逊自识、欣赏他者的劝喻,充满智慧之光。
【6】
题临安邸
作者: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层叠意象,极写临安(今杭州)的繁华秀丽,后句“几时休”陡然设问,如乐声中突现的裂帛之音,打破沉醉,引出下文。
后两句中的“暖风”双关,既指自然之风,更喻纸醉金迷的奢靡之风;“游人醉”三字,写尽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昏聩——忘了故土汴州(今开封)已被金人占据,竟将临时都城杭州当作故都,麻木至此。
诗中意境极美:前句铺陈美景,后句尖锐批判,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强烈如刀,刻画出时代的荒诞与悲凉。其独特之处在于,全诗无一字直写忧国,却在“几时休”“作汴州”的反诘中,将对家国的痛惜融入骨髓。
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经历了北宋向南宋的过渡。他生活在杭州,看见统治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安乐窝,没有收复旧城的决心,他的心里是十分悲痛的。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他把这首诗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他超越了个人情感,让这首诗成为了时代的呐喊——当享乐主义淹没危机意识,再美的湖山也藏着亡国的隐忧,体现出中国文人“居安思危”的担当精神。
【7】
游园不值
作者: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小学课本里的一首诗,首句以“应怜”推测园主心思:或许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木屐齿印破坏这份清幽,所以才久久不开门,让敲门的客人一直在外面等着。未入园先设悬念,见出诗人的细腻与尊重。
后联奇峰突起:围墙虽高,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破墙而出,似在向世人宣告春天的到来。“关不住”“出墙来”赋予春色以主动的生命力,打破前文的寂静,带来惊喜与哲思。
诗中从“小扣柴扉”的期待到“红杏出墙”的顿悟,画面由封闭转向开放,色彩由深绿(苍苔)转向艳红(杏花),展现出生命突破禁锢的力量。
叶绍翁也是一位谜一样的诗人,生卒年不祥,出自叶适门下,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在这首著名的诗中,他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日常小事升华为哲理隐喻。“红杏出墙”不仅是春日即景,更成为“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象征,跨越时代引发共鸣。
他在人与园、墙与花的互动中,传递出对自由与生机的赞美——真正的美好,从不会被外在的阻碍所困,总会找到绽放的出口。
结语:一诗千年,各美其美
这七位诗人,或写乡村劳作,或绘旅途闲情,或抒等待之绪,或发哲思之慨,或刺时代之弊,或赞生命之力。他们的诗作如七面棱镜,折射出宋代文学的多元面貌:既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亦有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既有自然之美的捕捉,亦有人性之光的映照。
他们因一首诗被记住,却让我们在诗中看见整个时代。
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早已超越个体的声名,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永恒坐标——当我们再次吟诵“春色满园关不住”“吹面不寒杨柳风”,感受到的不仅是诗句的优美,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永不褪色的热爱与洞察。
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一人一诗,却能光耀古今,永不凋零。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