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最适合做的一件事,抗疲劳效果一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20:51 1

摘要:四月的一个文娱热点突然把周围爱观鸟的朋友都炸了出来,起因是明星 @李现 的观鸟vlog被生态环境部公开表扬。各地文旅局和媒体也没闲着,趁热推广文明观鸟并喊话来观光。

四月的一个文娱热点突然把周围爱观鸟的朋友都炸了出来,起因是明星 @李现 的观鸟vlog被生态环境部公开表扬。各地文旅局和媒体也没闲着,趁热推广文明观鸟并喊话来观光。

一连数日N多热搜,终于帮这个小众爱好破了圈,很多平常悄悄观鸟的朋友也忍不住晒起了自己的李现同款。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灰卷尾 @中山陵的小动物 @mary @勾陈一找不着北

还有不少「鸟人」,趁机安利、畅聊观鸟的好处,把其中乐趣讲得神乎其神。

不过这类内容下,少不了路人们的疑问: 真的这么上瘾吗?看到啥了这么开心?

嗯,就是这么上瘾,这么开心, 能让当代低精力人心甘情愿走出家门,疗愈身心,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比很多心理资源都更容易获取、更低成本。

以至于有相当多的人,推崇观鸟疗法(Ornitherapy),即,借助观鸟活动去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弹性。

今天这篇,我们让 KY 编辑部最爱观鸟的小伙伴来聊聊:观鸟,到底好在哪?为什么能成为一种疗法?以及普通人第一次如何入门~

城市公园里的红头长尾山雀。图片来源:作者

观鸟,创造了

最小单位的自然疗法🐦‍⬛

喜欢上观鸟这项活动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疫情里的某天,突然发现窗外空调机箱上总有麻雀来光顾,于是顺手放了点过期忘扔的米,用花盆托盛了一碟水。此后,附近麻雀成群结队地来,还带来了珠颈斑鸠、喜鹊。

好奇驱使之下,这些吵闹的自然邻居便成了我持续观察的对象。

而同一时期,作为心理从业者,我留意到有三类需求与日俱增:社交联系、自我关照、Work-life Balance (如果还有工作的话)

仔细想想,观鸟几乎涵盖了这三样,也就不难理解「鸟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盛行。

#鸟门 话题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安利观鸟爱好、分享观鸟地点。

观鸟(birdwatching,有时也写作birding)虽小众,但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过往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探讨过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和疗愈潜力。

其中有一个被广泛论证的,叫做「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人类具有亲自然、亲生命的天性,并且具有从中获得身心恢复的能力[1]。

它认为, 由于人类从自然中进化而来,所以我们无意识里仍然会觉得那里才是家,融入自然可以满足我们的原始归属感。这种内在本能可促进生理和心理的恢复。

此时此刻我非常理解李现的感受,那么问题又来了,哪位朋友转给你老公呢?图片来源:李现的微博

压力舒缓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简称 SRT)则从生理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具体机制:身处自然环境,人会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减少应激激素的释放(典型如皮质醇)

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手术,同一家医院,入住自然窗景病房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他们并发症发作率低、出院更早、对医患人员的抱怨少,需要的止疼药都更少些[2]。

图片来源:unsplash

上世纪80年代,环境心理学还发现,长时间处于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中会导致心理疲劳,而自然环境提供了一种「不具有威胁性的柔和吸引」,不需要消耗能量也能引起注意,并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恢复,持续降低心理压力水平,缓解心理疲劳。

这种恢复性环境,由 4 项基本特质构成:远离(Being away)、延展(Extent)、吸引(Fascination)、兼容(Compatibility)[3][4]。

而许多后续研究证实,观鸟活动恰好可以提供这种环境,带来以上所有好处。 特别是聆听鸟鸣,有助于恢复感知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5]。

👂这是北京亦庄3月里一个晴朗的日子,我站在一棵大柳树下录的,试试?

而2020年发表在《生态经济学》上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鸟类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且其对满意度提升的效果和收入增加带来的效果相当[6]。

增加!增加!增加!

更别提不知不觉中增加的运动量了,充足的日照还会促进维生素D、血清素的合成,改善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阿兰在旅行

这便是观鸟对于心灵、精神修复的自然过程。

观鸟唤起的积极情绪

帮助人们放下偏执🫳

观鸟有时也会提供一种敬畏(Awe)的积极情绪体验。这在新人身上尤其频繁发生。

鸟友@ChanIm在滩涂上看到了鸻鹬鸟群,感慨:「若非群鹬滩头见,误作鲲鹏海上逢。鸻鹬惊飞而起,化作一阵鸟浪,在空中变化着阵列,变成一团巨大的难以名状的鸟云。也许庄子也看到鸟浪,才产生鲲鹏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想象吧!」

无论是美丽的鸟羽还是独特的行为,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混合了惊奇、崇敬、超越自我的感受,已被证实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能促进乐观、幸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深化个人的意义感,赋予人平静[7][8]。

毕竟,和比我们自身更宏大、更长久的事物(譬如自然与进化)产生共鸣时,我们的思绪就能够从对自我的审视转移到对生命的礼赞上,这种转移,为内心腾出了更多思考空间。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种放下。当我们不再紧紧攥住执念,这双空出来的双手就可以开车、烹饪、写字、工作、拥抱爱人和自己。

观鸟帮人远离焦虑,找回乐观平和。左右全部。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星枝、@你好肥鸽 ChubbyBird、@馅饼🍪

观鸟也被证实可以促进正念和心流。

很喜欢这句「自然给你什么,你就感受什么。」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小狗漫步自然笔记

而且这种体验通常是「一期一会」的。想看的鸟拖到下一次未必还能看到,遇见的奇观很难再重复......类似这样的念头促使「鸟人」们珍惜当下,而作为回报,我们走过的地方、遇到的鸟类,会成为回忆里的一座座灯塔,串联起来,铺开人生的地图。

观鸟也需要我们全神贯注、投入(当代人本就不多的)耐心,毕竟低头刷个手机或一个溜号,都可能让我们错失发现鸟类的机会。

图片来源:电影《观鸟大年》

以上描述所对应的,恰恰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正念实践,有助减少焦虑和偏执[9]。

事实上,国外有很多机构和医疗者都在把正念与观鸟做结合,提倡以压力舒缓为目标观鸟。 有研究发现,这比纯粹的自然散步能带来更多心理健康益处[10]。

观鸟还会带来一个「超能力」

你绝对想不到👀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想介绍一种难以量化的益处:刷新认知模式。

很多观鸟的伙伴都会提到一个说法:「感官打开,仿佛世界新增了一个图层,过去看不见的都可见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一杯moscato

这是因为, 一旦见过某种鸟,大脑就会增强对这类信息的处理能力,大脑中用来组织和解释相关信息的框架就会得到刷新。从而大幅提升未来的观察效率和对相关信息的敏感性。这种改变甚至可以从器质性层面观察到 [11][12]。

一个切身的例子是,在我认识珠颈斑鸠这种鸟之前,我的周围好像不曾存在过这个物种,它对我来说只是芸芸众鸽中的一只,但只要近距离地见过一次、认识了,我就处处都能听到、看到它了,我才意识到它在我们周围是多么普遍。 多少有些「重新发现附近」的意思。

无独有偶,《苔藓森林》里,作者罗宾想要看看海星,在海边搜寻了很久:

我有点灰心,直了直腰,放松一下酸痛的背部。就在这时,我忽然看见了一只亮橙色的海星,紧紧地附在我眼前的一块岩石上。然后,仿佛一道帘幕在我眼前拉开 ,突然到处都是海星了,它们如同星星,一颗一颗地显现在夏夜晴空。……看不见的忽而变成了看得见的。

我们固然可以从图鉴、书本上「提前预习」相关的理论,带着预期去观察,但真正见到它们,看它们鸣唱、打闹、哺育、翱翔,那种感受是立体——

你可能会给他们起绰号(和个体建立联系)

你用喜鹊黑指代「五彩斑斓的黑」(拥有新的表达方式)

你允许生物的、地理的、文化的知识以一种卑鄙的方式进入脑子(拓展知识图谱)

一如坠入爱河的感受总是伴随着对爱人深入了解的渴望,而随着爱意增加我们会更想了解爱人的全部(是的,亲密关系这套,观鸟也适用)... ...

不是天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能观鸟观得更好,而是观鸟,给了我们这样的能力,观鸟为我们开拓了认知,建立起更立体的感官体系。

那是旧的语言体系中不曾捕捉到的价值,但随着实践,你会慢慢体会到这种折叠世界向你徐徐展开的感觉,并大概率会在某个时候拍腿说:「是的,就是这样!」

简单易上手,

低精力人群观鸟入门指南📖

观鸟也可以不硬核,不妨就从身边的城市公园开始,很多城市公园能看到的鸟类非常多;

大多时候只是慢慢走路,偶尔站住不动,进行单纯的观察以及用心感受;

它也可以不吃设备,没有相机有望远镜就行,也有一些不追求加新(黑话,意思是增加物种记录)的朋友认为没有望远镜也行;

观察常见、易见的鸟类个体、摸索它们的行为也很有趣。不过为了方便大家开始并尽快收获正反馈,我们还是总结了一些入门利器,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

App/小程序

上下全部👇

iNaturalist:有App也有网页版,以图片鉴定为主,准确性较高。能同时满足鉴定、打卡记录两种需要,还有爱好者帮忙复核鉴定结果。它不止关注鸟类,也有植物、昆虫、哺乳动物所有其他物种,很全面。数据还可以选择开源给科学家做研究。不过iNat是国外的应用,网速可能会比较卡。

微信扫一扫:是的,扫一扫不仅能扫码、反向搜索商品,还可以做自然物种鉴定。但精度有限。实在不想安装App的也可以用它。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看全国各地鸟类分布,也可以用于个人打卡记录。可以先选地区再查当地有什么,也可以锚定一种鸟看它分布。有小程序和网页版,App仅安卓版。定期组织观鸟赛事,参赛需用该平台数据。

eBird:顶尖研究机构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开发的App,常用于个人记录,搭配Merlin bird ID一起使用。对专业性有一定要求,比如eBird需要准确输入鸟种名才能记录,而Merlin需要你按照一定步骤描述再给出鉴定,这两种方式对于小白都不容易。好处是同时有海内外数据,且和iNat一样,所上传数据对科研有帮助。

书籍/电影

上下全部👇

电影《观鸟大年》:喜剧,三个各自遇到人生困境的人参与同一个观鸟比赛,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自然、理解自我。「谢耳朵」也有参演。

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讲述纽约中央公园里的观鸟爱好者和鸟类。对观鸟爱好者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的描绘十分准确,在「鸟人」之间相当有共鸣。

纪录片《迁徙的鸟》:「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法语纪录片,多个国家联合制作,动用了17个顶尖飞行员和2组科考队。几乎没有太多言语,只是美丽、真实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纪录片在音乐上投入如此的热情和审美。不仅是鸟类纪录片,放眼整个纪录片界也是不可撼动的存在。

书籍《飞鸟奇缘》:澳大利亚博物学家、艺术家韦瑟利的回忆录,包含他近60年的自然观察故事和海量画作。书中讲述了很多鸟类知识和故事,兼具美学和科学价值。译者是国内观鸟鼎鼎有名的大神 @朱磊 老师。

书籍《怎样观察一只鸟》:如其名,从0开始教起。传统的观鸟活动中包含鸟类速写或者说鸟类绘画的部分,需要观鸟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鸟的特征,本书也涉及大量这样的锻炼和教学。译者为科普大V、动保践行者@鸟窝里的猫妖。作者还写过《我的自然笔记》,都是博物类目经典畅销书。

书籍《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工具书。相对全面。

书籍《鸟类行为图鉴》:科普为主,通过绘画展示数百种鸟类的行为,趣味性强。目录很有趣,不是按照生物分类罗列,而是用更新手友好的方式——通过栖息地、外形等方式分类。

绘本《在重庆等鸟来》:插画师 @伟大的扫把 的观鸟手账,记录了她在重庆的自然观察日常。因为是半路出家,所以很难得的,是带着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的,新手很容易找到共鸣。画风极可爱。

组织/活动

各个城市、各个大学都有观鸟社团,很多生态保护NGO也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付费的、免费的观鸟活动和科普讲座,甚至还有公民科学家项目可以参与。如果是新手,不妨直接参加,有人带比起自学能省不少弯路,还可以领取当地的图鉴。篇幅有限只能罗列部分,欢迎其他观鸟社群、社团来评论区吆喝~

上下全部👇

北京飞羽

上海野鸟会

武汉市观鸟协会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

深圳市观鸟协会

福建省观鸟会

江西观鸟会

香港观鸟会

四川亦趣自然

珠海市观鸟协会

安徽观鸟会

湛江市爱鸟协会

成都猛禽研究

郑州百人百鸟团

劲草嘉年华

美境自然

守护荒野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SEE任鸟飞

自然之友野鸟会

之野知野

......

少看手机多看鸟,

阳气恢复一大半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观鸟疗法的内核了,其实就是留出时间、造出空间,让心灵得以活动。

观鸟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赋予人一个跳脱旧生活框架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好好观察这个世界,去看人类、工作、资本之外的运转方式,从而得到启发和复原。

五一假期临近,春光又正正好,KY真心建议:放下手机多看鸟!别辜负任何值得起舞的日子~

今日互动

交出相册里的小鸟图片!

还有什么爱好/活动能令你产生类似的心流、平静?欢迎评论区说说~

References:

[1] Wilson, E. O. (1986). Biophil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Ulrich, R. S. (1984).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 science, 224(4647), 420-421.

[3] 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陈筝, 翟雪倩, 叶诗韵, 张颖倩, & 于珏. (2016). 恢复性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心智健康影响的荟萃分析及规划启示. 国际城市规划, 31(4), 16-26.

[5] Ratcliffe, E., Gatersleben, B., & Sowden, P. T. (2013). Bird sound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erceived attention restoration and stress recov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6,221-228.

[7] Keltner, D., & Haidt, J. (2003).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7(2), 297-314.

[8] Monroy, M., & Keltner, D. (2023). Awe as a pathway to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2), 309-320.

[9] Stobbe, E., Sundermann, J., Ascone, L., & Kühn, S. (2022). Birdsongs alleviate anxiety and paranoia in healthy participants.Scientific reports, 12(1), 16414.

[11] 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Schuierer, G., Bogdahn, U., & May, A. (2004).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427(6972), 311-312.

[12] Bartlett, F. C. (1995).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本文关键词:观鸟、爱好、自然疗愈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Lynx

迷茫时就听一听珠颈斑鸠的话:咕咕咕。

来源:KnowYoursel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