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定于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举办。大会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通过全民阅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定于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举办。大会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通过全民阅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品戏品人生百味,读书读世间万象。值此机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特向省内部分戏剧戏曲艺术家邀稿,推出“三晋梨园·尚书房”好书推荐专栏,涵育阅读风尚,共筑书香梨园。
杨仲义:山河见证,文化魂魄
《戏中山河》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艺委会专家王芳所著。它是一部以山西戏曲为经纬、历史山河为骨架的文化散文集,通过《赵氏孤儿》《西厢记》《单刀会》等十部经典戏曲的寻根之旅,将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与表里山河的文明肌理交织成一幅壮阔的文化长卷。作者以“戏”为引,以“山河”为证,在虚实相生的叙事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本书是历史与地理的双重解码。书中选取的十部戏曲均根植于山西的历史土壤,如《赵氏孤儿》的忠义精神藏于侯马新田遗址,《西厢记》的缠绵情思栖身于永济普救寺,《单刀会》的侠肝义胆烙印于解州关帝庙。王芳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考据,揭示了戏曲背后真实的历史坐标。例如,《忠保国》虽无明确史实依据,却在蒲州地方名人杨博的生平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将戏剧虚构与英雄史迹巧妙勾连。这种“以戏证史”的写法,让干涸的遗迹因戏曲的润泽而焕发生机,也使戏曲因历史的厚重而更具深度。
作者充分表现了山河为证的文化觉醒。王芳的写作不仅是案头功夫,更是一场跋山涉水的精神苦旅。她曾冒雨探访宁武关的周遇吉墓园,在荒草寂寂中触摸明末忠魂的悲壮;也曾溯涑水河寻访杨博故迹,在残桥古墓间重构蒲州文化的荣光。这种“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创作姿态,赋予文字强烈的现场感。书中对三垂冈古战场的描绘,借《珠帘寨》的唱词激活了唐末金戈铁马的记忆,让凋敝的战场在文学的想象中重新沸腾。这种将地理空间与历史叙事熔铸一体的笔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沉浸式”的文旅现场。
《戏中山河》还充分沉淀了诗意与哲思。王芳的语言兼具诗性灵动与学术严谨。她以“一袭青衫典当三千繁华”的浪漫宣言开启时空穿越,用“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慨叹关羽的悲情,更将普救寺的莺莺塔喻为“爱情对佛意的僭越”。这些充满张力的表达,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共情,也是对文化本质的叩问。书中七篇与战争相关的戏曲剖析,并未囿于道德评判,而是聚焦于“存在与虚无”的永恒命题,从程婴的舍生取义到周遇吉的孤忠殉国,提炼出超越时代的精神根脉。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戏中山河》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地图。它唤醒被忽视的宁武关、代王府,让戏曲从舞台回归山河,为山西的文旅转型提供了诗意注脚。作者如“荆棘鸟”般执着于打捞文明碎片的精神,亦是对当下文化浮躁的无声抵抗。当读者跟随她的笔触,在戏与史的缝隙间窥见“表里山河”的魂魄时,或许能重新理解:真正的文化传承,需以敬畏之心行走,以赤子之诚书写。
推荐人简介
杨仲义,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特贴专家,山西省命名的戏剧文化名家。代表剧目有《醒醉记》《逃国》《杀庙》《拜母》等。现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来自【山西文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