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曾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又因高颜值意外走红网络的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出狱后选择成为网红,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她在直播中反复强调“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标签,甚至将通缉令照片设为头像,公开宣称“想听监狱故事就加粉丝群”。然而,这种无底线的“
□杨慧静(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近日,曾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又因高颜值意外走红网络的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出狱后选择成为网红,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她在直播中反复强调“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标签,甚至将通缉令照片设为头像,公开宣称“想听监狱故事就加粉丝群”。然而,这种无底线的“畸形作秀”很快遭到平台封禁,闹剧就此收场。
对于卿晨璟靓来说,刑满释放后积极谋生本无可厚非,选择网红职业也是其个人自由。但当她将通缉令作为直播的“吸睛利器”,把严肃的司法惩戒事件娱乐化、消费化,法律的神圣威严就在这种哗众取宠中被消解。这不仅对曾经的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更削弱了法律的震慑与教育作用。在这场闹剧中,主播、平台、观众,每一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对道德底线的侵蚀。
此事件背后,“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颜值即正义”的片面认知以及大众的“窥视癖心理”难辞其咎。与部分MCN机构秉持“黑红也是红”的畸形理念一样,这暴露了网红经济价值评判异化的深层问题。这种行为极易向公众传递错误认知,诸如“底线越低、收益越高”“司法也可被调侃”等扭曲观念。一旦流量成为唯一追求,道德与法律遭到漠视,社会风气将受到不良影响,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种不良风气的受害者。
在剖析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后,刑满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也需得到关注。可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例如某地检察官以积分制帮教助迷途者知返,曾经的网络诈骗“帮信者”成功变身“反诈宣传员”。他们以自身经历为素材,走进社区开展反诈讲座,用真实案例警示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他们曾经的犯罪经历转化为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既帮助刑满人员实现社会价值,也能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从通缉犯到网红的“魔幻转身”警示我们,职业选择虽有自由,但公序良俗不容无视,法律道德红线更不可触碰。在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由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法律与道德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唯有在此框架内,方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光明未来。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