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从江县加榜梯田上,开展了“开秧门”农耕文化活动,融合传统农事与趣味民俗,吸引不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与传统农耕相遇,为何会受游客喜爱?
最近,在从江县加榜梯田上,开展了“开秧门”农耕文化活动,融合传统农事与趣味民俗,吸引不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与传统农耕相遇,为何会受游客喜爱?
“很棒的农耕文明,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参与其中”。一位国外游客的话道出了受欢迎的原因。当600多名当地农民齐声高唱《劳作歌》,在梯田里重现传统耕作场景,展示侗乡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梯田里走村“T”。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人,他们不是演员,却演出了最真实的文化传承。
过去,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依靠外来资本,农民往往只是“背景板”,而“开秧门”让农民成为文化展示的主体。当地人的乐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持久、独特的魅力,这些都成为当地旅游的核心卖点。游客不仅能看风景,还能体验插秧、捉鱼、赶鸭子,甚至学唱侗歌。这种深度互动,既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又让农民真正受益。这充分说明,只要把文化传承好,就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农民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主角。村超、村BA、村T、村马的一次次出圈,又一次次证明,当农民从“旁观者”变成“主演”,当传统文化从“被保护”变成“被体验”,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陈久菊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