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30 02:23 2

摘要:近日,202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第七届岐黄论坛上举行。我校系统共5项成果获奖,包括中医药科学技术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

近日,202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第七届岐黄论坛上举行。我校系统共5项成果获奖,包括中医药科学技术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

中医推拿治疗脊柱病筋骨理论研究

与临床传承创新应用

主要完成人:

房敏、朱清广、孔令军、李义凯、

姚斐、吕强、孙武权、沈国权、

何天翔、程艳彬

主要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临床脊柱病高发、迁延难愈,以“疼痛和功能障碍”表现为主;而症状体征与影像显示不同步、保守与手术治疗选择常是困扰临床的难题。围绕该问题的相关筋-骨退变因果关系,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科学评价等学科瓶颈亟需突破。

房敏教授团队基于国家非遗“丁氏推拿”50余年传承实践,经15年脊柱“筋骨失衡”致病要素、推拿手法功法干预、临床评估与优化深入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引领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诊疗模式转变。项目创立脊柱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中医病机新学说和“重治筋,微调骨”临床法则,丰富了中医筋骨理论;通过与生物力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创新脊柱病中医筋骨功能病理先于结构病理变化认识,证实脊柱病肌群力学性能劳损退变主因和推拿改善功能病理获效机制,相关肌骨力学量化研究方法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通过神经生物学方法,揭示脊柱病炎性致痛与中医推拿“外治内应”镇痛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内外领先水平,形成中医推拿镇痛研究示范。在传承推拿名家手法运动力学特征,凝练中医推拿“手摸心会”技术核心参数基础上,构建脊柱病“筋骨评估”新模式,创立“舒筋调骨”种微调手法体系,实现推拿干预科学评价、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等突破性发展。

依托项目共发表论文541篇,SCI 99篇,专著31部,授权专利66项;拥有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岐黄学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市名中医、教育功臣、上海工匠等,培养博硕士85名,获上海市质量金奖。促进“丁式推拿”流派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成果编入自“十五”国家级《推拿学》教材;牵头国家中医传承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等;推广至21省市600余家医院,培训推拿医师10000余人,其中指导15家医院近三年服务脊柱病患者236.9万人次,证实该技术实用性、有效性、普适性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

诊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

张莉、郑培永、刘保成、吴娜、

隋华芹、王睿瑞、周文君、张磊、

党延启、戴亮

主要完成单位:

项目简介:

项目组从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治入手,开展证候分布规律、疾病风险预测以及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1.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瘦型NAFLD代谢特征以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利用NHANES数据库中5162名受试者8年的随访数据,发现瘦型NAFLD较非瘦型NAFLD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增加约90%;代谢组学的分析提示瘦型NAFLD代谢特征区别于非瘦型NAFLD;社区大样本NAFLD队列发现瘦型NAFLD是在老年人群高发,脾虚、湿热和血瘀证是瘦型是主要流行证候。

2.建立首个万人级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研究队列,构建发病风险预警体系。基于传统预测肥胖型NAFLD的BMI的局限性,通过10万例NAFLD队列发现腰围是瘦型NAFLD的敏感指标;5387例瘦型NAFLD精准研究队列发现SOD2、TBC1D1、GCKR和GIT2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瘦型NAFLD代谢风险相关,瘦型NAFLD的形成和进展具有遗传易感性;基于循证证据发现脾虚型瘦型NAFLD与非瘦型NAFLD甲基化位点的差异,以及瘦型NAFLD氨基酸代谢途径中关键代谢物对药物效应应答的特异性;构建瘦型人群研究队列,采集多维数据,结合AI算法构建瘦型NAFLD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3.构建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证结合诊疗路径,阐释相关方剂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针对瘦型NAFLD最常见的脾虚、湿热和血瘀证型,围绕经典方药甘姜苓术汤,中成药强肝胶囊和化滞柔肝颗粒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了瘦型NAFLD证治的初步证据,并阐释了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74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制定规范/指南5项。项目成果在5所大学附属医院和2家制药企业推广应用。对瘦型NAFLD病证结合方案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慢病防治模式,丰富精准医学体系,最终形成慢病防治中西医并存共进的良好局面。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奖人:

徐汉辰

获奖人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获奖人简介:

医学博士,研究员,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入选2022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委员。

师从全国首届岐黄学者季光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近年来聚焦病证结合防治结直肠炎癌转化策略及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3篇纳入“高被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4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作为团队成员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上海市科研项目8项,授权专利2项。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项目名称:

中国藤黄属植物新颖效应物质和

作用靶点的发现及创新技术体系构建

主要完成人:

徐宏喜、郑昌武、张彤、席志超、

兰金帅、张莉、丁越、劳远至

主要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项目名称:

中医药辨治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

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

主要完成人:

鹿振辉、张惠勇、沙巍、张少言、

邱磊、张顺先、姜昕、陈莉莉

主要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供稿:科技处

图片:科技处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