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你咋就这么小气呢?"那天儿媳周丽华站在我面前,脸色已经变得难看,嘴角向下撇着,像是谁欠了她八辈子的债。
"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你咋就这么小气呢?"那天儿媳周丽华站在我面前,脸色已经变得难看,嘴角向下撇着,像是谁欠了她八辈子的债。
我叫林长顺,六十出头的退休工人,在县城一家国营钢铁厂干了三十多年,算得上是老厂员工。
打从七十年代末进厂那会儿起,我就是车间里的模范工人,两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院里的表彰墙上还贴过我的照片。
那时候,工厂是我们这代人最理想的归宿,"铁饭碗"啊,多少人挤破脑袋也想进来。
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儿,就是老老实实打工,把儿子林大山养大成人。
八十年代初生了大山时,我和老伴儿张桂兰高兴得不得了,那会儿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我们响应号召,只生了这一个,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
记得大山小时候,我经常下了夜班就骑着二八大杠去给他排队买豆浆油条,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手冻得像冰棍似的,可看到孩子吃得香,心里就暖和了。
大山从小就懂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九七年高考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供他上大学,我在工厂上完白班后还去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老伴儿也到饭店去刷碗挣钱。
苦啊,但咬咬牙也就过来了,为了孩子,再苦也值得。
大学毕业后,儿子在市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两年前跟周丽华结了婚。
丽华是单位同事介绍的,城里姑娘,家里条件还不错,长得挺水灵,大山一见就喜欢上了。
结婚那会儿,我和老伴儿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凑了二十万给他们付了婚房首付。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情。
那天下着毛毛雨,我正在阳台上给花浇水。
养花是我退休后的一大乐趣,特别是那盆吊兰,是我从厂里退休那天,老同事送的,都养了五六年了。
老伴儿张桂兰去菜市场买菜了,说是要做儿子爱吃的糖醋排骨。
儿子和儿媳要来吃午饭,这是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家庭聚会",老伴儿总要做一桌好菜。
自从儿子结婚后,他们就搬到了市区那边的小区,离我们县城有四十多分钟的车程,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
门铃响了,我以为是老伴儿买菜回来了,结果是儿子和儿媳提前到了。
"爸,今天来得早。"儿子手里提着两袋水果,笑呵呵地走进来。
大山长得挺像我,国字脸,浓眉大眼,就是比我白净多了,也更精神。
丽华跟在后面,穿着一套淡蓝色的套装,手上戴着一只金表,看起来挺精神。
她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去厨房帮忙了。
等老伴儿回来,厨房里母女俩忙活起来,我和儿子就在客厅聊天。
我们家的客厅不大,就十几平米,墙上挂着大山大学毕业时的合影,电视柜上还摆着他小时候的照片。
八十年代末买的那套旧沙发早就换成了布艺的新沙发,但茶几还是当年的老式实木的,上面摆着几盒茶叶和一些零食。
"爸,厂里退休金按时发吗?"儿子问。
我点点头,手里捏着茶杯:"按时呢,现在好多了,不像以前那么拖拉。"
九十年代末那会儿,工厂效益不好,退休金经常推迟发放,那段日子过得真是紧巴巴的。
"你们公司咋样?"我问儿子。
"还行,这不,快升主管了。"儿子有点儿得意地说。
我心里一乐,儿子有出息,这是我和老伴儿最大的欣慰。
"瞧你那熊样,这就得意啦?"我故意逗他,"当年你爹我可是车间副主任呢!"
"那不一样,爸,咱不比了。"大山笑着给我倒了杯茶,"现在跟你们那会儿不一样咧,竞争太激烈了。"
老伴儿在厨房里喊我们吃饭,我们便往餐桌走去。
我家的餐桌不大,是九十年代买的那种带玻璃转盘的方桌,四个人坐刚刚好。
老伴儿做了一桌子菜: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鱼、炒青菜,还有大山爱吃的紫菜蛋花汤。
"来,吃菜,别客气。"老伴儿给丽华夹了块排骨,脸上笑开了花。
吃午饭的时候,丽华突然说他们打算买辆车。
"现在上下班挤公交太累了,单位很多同事都有车了。"丽华边吃菜边说,手里的筷子在空中比划着,"我们看了辆桑塔纳,十几万。"
老伴儿连忙说:"买车好啊,不用挤公交了,下雨天也方便。"
她最疼儿子,儿子想要啥她都支持。
"就是手头有点紧,"儿子搓了搓手,眼神有些躲闪,"我们存了一部分,还差不少。"
丽华看了儿子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满,然后直接看向我:"爸妈,我们想问问,能不能帮衬点儿?"
大山的脸一下子红了,头低得更下去了。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电风扇"呼呼"转动的声音。
窗外的雨声也变得清晰起来,滴滴答答地敲在窗台上。
我抬头看了看儿媳,她眼睛亮亮的,充满期待。
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现在的年轻人物质要求高了,买房买车都成了标配。
我和老伴儿过惯了节俭日子,儿子结婚时我们已经拿出了积蓄给他们买了婚房首付。
退休工人的钱,哪里经得起这么花啊。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买自行车时,是攒了半年多的工资,那时候家里穷,连肉都舍不得多吃。
"要多少?"我放下筷子问,声音有些沉。
"车贷首付五万,如果你们能给我们三万,我们就不用借那么多了。"丽华答道,语气里带着理所当然。
我心里嘀咕:三万可不是小数啊。
我们这代人,十块钱就能买一袋大米,一百块钱就能过一个月。
我和老伴儿每个月退休金加起来不到五千,这可是大半年的收入啊。
我看了看老伴儿,她正低着头,拨弄着碗里的米饭,一句话也不说。
"爸,你不用着急回答。"儿子赶紧说,他感觉到了气氛有些尴尬,"我们就是问问,实在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丽华的嘴巴撇了一下,显然对儿子的话不满意。
"你什么时候这么窝囊了?"她小声嘀咕道,以为我们听不见。
我想了想说:"买车是件大事,我跟你妈商量一下。"
我顿了顿,看着丽华期待的眼神,又补充道:"不过,我们能拿出来的不多,三万太多了,一万可以,最多补贴个三万吧。"
那会儿我还寻思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个台阶大家都好下。
"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你咋就这么小气呢?"丽华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声音也提高了,"我同事的公婆直接给买车了,十几万一下子就出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她这么不给面子。
"丽华!"儿子赶紧制止她,脸涨得通红。
"怎么了?说实话还不行了?"丽华瞪了儿子一眼,一副泼辣样,"你爸妈不是有存款吗?他们还有房子呢!那老房子卖了得有几十万吧?"
老伴儿的手抖了一下,碗里的汤洒了出来,溅到了桌布上,留下几个深色的斑点。
那套老房子是我们在单位分的福利房,六十多平米,虽然位置不好,但却承载了我们大半辈子的回忆。
大山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他学走路时摔的第一个跟头,上学时写的第一个字,都在那个小屋子里。
哪能说卖就卖啊?
"周丽华,你这是什么话!"儿子站了起来,声音有些发抖,眼睛都红了。
我知道他是心疼我们。
我抬手示意儿子坐下,对丽华说:"丫头,人活一辈子,钱是身外之物。"
我尽量让声音平静下来:"我和你婆婆这辈子没啥大追求,就想能有个安稳的晚年。那老房子是我们的养老钱,万一哪天生病了也有个保障。再说了,我们能帮就帮,但也要量力而行啊。"
"你们这代人就是这样,老观念,不懂得享受生活。"丽华冷笑一声,"我就知道会这样!林大山,咱们走吧,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
说完,她拿起包就往外走,高跟鞋在地板上敲出"哒哒"的声响。
儿子尴尬地站在那里,看看我,又看看已经走到门口的妻子,眼神里满是挣扎。
最后他叹了口气,对我们说了声"对不起",跟了出去。
外面的雨下得更大了,窗户上模糊一片,就像我此刻的心情。
老伴儿坐在那儿,眼里含着泪,手里还捏着筷子,愣愣地看着门口。
"老林,是不是我们太小气了?"她声音哽咽着问我。
"不小气,"我摇摇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已经凉了,"咱们有多少钱,能帮多少是多少。但凡事得有个度,他们也该懂事。"
那天之后,儿子和儿媳很长时间没再来我们家。
我心里难受,但又觉得自己没错。
老伴儿想打电话给儿子,被我拦住了。
"别打,让他们自己想清楚。"我说。
有时候,感情需要时间去消化。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照样早起锻炼,照顾花草,跟邻居下象棋,日子过得简单而规律。
老伴儿显得比以前沉默了,常常对着儿子的照片发呆。
她甚至有一次偷偷拿出了存折,说要给儿子送钱去。
"老张,咱不能惯着他们。"我拦住了她,"大山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得相信他会想明白的。"
转眼到了中秋节。
这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去每年这个时候,大山都会回来和我们一起过节。
老伴儿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蒸糕点,炖排骨,炒菜,做了一桌子菜,我知道她是希望儿子回来。
。
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明晃晃的挂在天上,照得院子里一片银白。
老伴儿坐在沙发上,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老林,大山真的不回来了吗?"
我心里也不好受,但还是故作轻松:"别哭了,明天我们自己去市里看看他。"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老伴儿一下子站起来,飞快地跑去开门,像年轻了二十岁一样。
门外站着儿子一个人,手里提着月饼和水果。
他看起来比上次瘦了些,头发也长了,衣服有些皱。
"爸,妈,中秋节快乐。"他低声说,眼圈有点红。
老伴儿一下子扑过去抱住了他:"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我站在一旁,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丽华呢?"老伴儿往门外张望,擦了擦眼泪。
"她...有点不舒服,没来。"儿子支支吾吾地说,不敢看我们的眼睛。
我知道他在撒谎,但没戳穿他。
饭桌上,儿子很少说话,低着头扒拉碗里的饭,几次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我看得出来,他有心事。
"大山,吃你爱吃的糖醋排骨。"老伴儿给他夹菜,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眼睛里闪着光。
"妈,您辛苦了。"儿子说着,眼圈又红了。
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问:"大山,有什么事就直说吧,我们是一家人。"
儿子放下筷子,叹了口气:"爸,我跟丽华闹了点儿矛盾。"
原来,自从那天从我家回去后,丽华一直对儿子发脾气,说我们小气,不懂得为子女着想。
有一次她甚至当着儿子的面给她妈妈打电话,说嫁错了人家,找了个妈宝男。
儿子夹在中间很难做,一方面他理解我们的难处,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妻子。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他回家都感觉压抑。
"她说,如果我们借不到钱买车,她就要回娘家住。"儿子苦笑道,"我这个月工资刚发,她就拿走一大半去付美容院的会员费了。"
我和老伴儿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些难过。
"还有啊,"儿子继续说,声音有些哽咽,"她最近总跟一个开宝马的男同事走得近,我怀疑..."
他没往下说,但我们都明白了。
"孩子,你们结婚才两年,磕磕绊绊是难免的。"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像他小时候那样,"不过有些事情得讲清楚。我和你妈不是不支持你们,而是希望你们量力而行。"
"我明白,爸。"儿子点点头,"其实我也觉得现在买车有点勉强,但丽华看到她同事都有车,就特别着急。她从小家里条件就不好,父母离异,可能特别想要安全感吧。"
我想起了丽华平时的样子,确实有些爱攀比,总是盯着别人有什么,自己没什么。
"年轻人嘛,要求高点也正常。"老伴儿宽慰道,她一向心软,"我们商量了,三万块钱可以给你们,但希望你们好好规划一下,别太攀比。"
儿子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爸妈,其实我不想要你们的钱。我们年轻,可以自己努力。丽华只是一时想不通。"
"大山,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去买那辆自行车的事吗?"我问他。
儿子点点头,脸上浮现出回忆的神情。
那是九十年代初,大山刚上小学,我省吃俭用存了好几个月的钱,带他去买了一辆小自行车。
"那时候我们家也不富裕,但我想让你高兴,就咬牙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您爱我。"儿子说。
"对,但不只是这样。"我说,"我希望你明白,得来不易的东西,才会更珍惜。如果我当时直接给你买,你可能骑几天就不当回事了。但因为你知道那是我省吃俭用买的,你就格外爱护它,还记得吗?"
儿子点点头,眼睛湿润了:"我记得,我每天都擦得锃亮的,一个螺丝掉了都心疼半天。"
"就是这个道理。"我说,"我和你妈不是不想帮你们,而是希望你们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那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那天晚上,儿子在我们家住下了。
他睡在自己小时候的房间里,那里还摆放着他的一些旧书和玩具。
临睡前,我听见他在房间里打电话,声音很低,但语气坚定。
我知道他是在和丽华通话,希望他们能够沟通好。
第二天一早,他就接到丽华的电话,说她妈妈生病了,让他赶紧回去。
儿子匆匆吃了早饭就走了,临走时,他抱了抱我和老伴儿,说很快会再来。
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五味杂陈。
十月初的一天,天气已经转凉,银杏树的叶子开始泛黄,一片片飘落在小区的路上。
我正在小区花园里锻炼,做着简单的广播体操,这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
忽然,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儿媳妇丽华。
她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T恤,头发随意扎在脑后,没有往日的精致打扮。
她看起来憔悴了不少,见到我有些尴尬,想转身走开。
"丽华,等等。"我喊住她。
她停下脚步,低着头不说话,手指不安地绞在一起。
"你妈妈的病好些了吗?"我问,故意装作不知道那是借口。
她抬起头,眼圈有些发红:"林叔...爸,我妈没病,那天是我撒谎了。"
我点点头,没有说话,等她继续说下去。
"那天...我太过分了。"她的声音很低,几乎是耳语,"大山跟我吵了一架,说我不懂得尊重长辈,只想着花钱。"
一阵风吹过,银杏叶在我们脚边打着旋儿。
"年轻人有追求很正常。"我平静地说,没有责备的意思。
"不,不只是这样。"她咬了咬嘴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其实我一直有个心结。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跟着妈妈长大。我妈经常说,如果我爸有钱,我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一直觉得,婆家如果真心疼我,就应该像别人家那样,给我们买车买房,不让我们受苦。"
我听了,心里一酸。
原来是这样。
缺爱的孩子,往往会用物质来衡量爱的深浅。
"丫头,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我轻声说,拍了拍她的肩膀,"我和你婆婆这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就想着把日子过得稳当些。我们帮你们是应该的,但也希望你们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
丽华擦了擦眼泪:"我明白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大山说得对,我太急功近利了。"
她顿了顿,又说:"他这段时间很不容易,加班到深夜,周末还接了家教的活儿。他说要证明给我看,他能靠自己的努力让我过上好日子。"
听到这里,我心里为儿子感到骄傲。
"买车的事,不着急。"我说,"等你们手头宽裕些再说。不过我和你婆婆商量好了,还是给你们三万块钱,不是买车,是让你们存着,以后有急用。"
丽华抬起头,眼睛亮亮的,像是重新找到了希望:"爸,我不要钱了。我想明白了,我和大山应该靠自己。这段时间我也找了份兼职,多赚点钱。如果真要买车,我们自己攒。"
我笑了:"好,有这份心就行。这周日来家里吃饭,你婆婆念叨你好久了。"
看着丽华离开的背影,我心里轻松了不少。
这孩子,其实不坏,就是没人教她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温暖。
回到家,我把遇到丽华的事告诉了老伴儿。
老伴儿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老林,你说他们真会来吗?"
"会的,你就准备着吧。"我笑着说。
果然,第二个周日,儿子儿媳如约而至。
老伴儿张罗了一桌好菜,丽华在厨房里忙前忙后,比以前勤快多了。
她学着老伴儿的样子,包饺子,炒菜,虽然动作不太熟练,但很认真。
饭桌上,气氛融洽了很多,大家有说有笑的,就像那次不愉快从未发生过一样。
饭后,丽华拿出一个信封:"爸妈,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你们收下。"
我打开一看,是一张三亚的旅游套票。
"你们不是一直想去海南看看吗?这是我和大山一起攒钱买的。"丽华笑着说,眼睛里满是期待,"趁着你们还硬朗,去享受一下吧。"
老伴儿眼睛湿润了:"丫头,你们自己都还紧巴巴的,还想着我们。"
"爸妈,钱可以慢慢赚,但孝心不能等。"儿子在一旁补充道,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心里感到欣慰。
"对了,爸妈,我们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丽华突然有些害羞地说,"我...我怀孕了,两个月了。"
老伴儿一下子站了起来,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真的?我要当奶奶了?"
"是真的,妈。"儿子笑着说,"所以我们决定先不买车了,把钱留着以后给孩子用。"
我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心里暖暖的。
没想到因为那三万块钱的事情,反而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晚上送他们离开时,丽华突然回头抱了我一下:"爸,谢谢您。"
她在我耳边小声说:"我那天气头上说的话,您别往心里去。"
"傻丫头,我哪会跟你计较。"我拍拍她的背,"以后有啥事就直说,家里人不说两家话。"
丽华后来告诉我,她那天哭着回家后,想了很多。
她意识到,真正让自己幸福的不是物质,而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半年后,丽华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林小宝。
我和老伴儿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往市里跑,帮着带孩子。
小宝满月那天,儿子开了辆新车回来,是辆普通的国产车,不到十万。
"爸,妈,我们自己攒钱买的。"儿子骄傲地说,"丽华的兼职做得不错,再加上我升职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丽华抱着孩子,站在一旁笑着:"是啊,我们慢慢来,踏踏实实过日子。"
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我忽然明白,那三万块钱的风波,其实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一次成长。
它让我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尊重彼此的选择。
坐在餐桌旁,看着儿子和儿媳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看着小外孙在襁褓中熟睡的可爱模样,我知道,我们一家人,终于迈过了那道坎。
人这一辈子,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经得起风雨的亲情,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